九月,江西高溫時節,大多數蘑菇已停止了生長,退出了我們的餐桌。但在東華理工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種植基地,包水明副教授每天都可采摘許多鮮嫩可口、個大肉肥的核耳姑。這就是該中心歷經幾百次試驗,人工馴化栽培、選育,并經江西省菌物學會專家鑒定的菌核側耳新品種。
“在9月1日,我們學校和研究中心的教授們,已經給這個辛勤研究培育六年的“寶貝”正式命名――東華虎奶-1號,”包副教授說,“因為它可在攝氏38度的高溫條件下生長,且品質優良,營養豐富,這將是很有產業發展潛力的菌種!”
據專家介紹,野生態菌核側耳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及一些東南亞國家,我省尚未有過分布記載,該野生菌的發現本身就填補了江西省大型野生真菌資源分布的一項空白,而在國內外尚未有過人工馴化栽培成功菌核側耳的報道。這一成果標志著對“菌核側耳人工馴化”的研究工作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菌核側耳又名虎奶菌、核耳菇、茯苓側耳,隸屬擔子菌綱、側耳科,無論是菌絲體、子實體、菌核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質元素、多種維生素、真菌多糖、膳食纖維等食、藥用成分。作為一種真菌藥材具有補腎壯陽、補血、平喘、解毒養顏等功效。另外,菌核側耳中的虎奶多糖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抗腫瘤等神奇功效。
1998年夏,該院食用菌研究中心教師在野外進行大型野生真菌調查時,在撫州崇仁縣一腐爛樹樁上采得一簇子實體,經查閱文獻初步鑒定為菌核側耳,后得到江西省菌物學會有關專家進一步確認。幾年來相關教師通過組織分離、培養獲得菌種,通過其野生生長條件的調查獲得了人工馴化栽培初步技術參數,經過對其野生生長環境的模擬,經過了幾百次實驗終于篩選出菌絲體、子實體最適生長培養基,確定了其最適生長溫度、濕度及PH值。現已獲得大量子實體。子實體的獲得為野生菌人工栽培馴化成功的標志。
現在,該中心已對菌核側耳液體發酵菌絲體生長條件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且已獲得成功,相關的菌絲體發酵保健飲品已試制成功。菌絲體液體發酵技術參數的掌握,為相關菌絲體保健產品的工廠化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心將確定為菌核側耳各有效成分的分析及生理、藥理實驗,這些工作的進展將會使菌核側耳產品的開發、利用形成一項產業,這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健康水平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東華理工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具有二十多年從事食用菌研究歷史,先后人工馴化培育出田頭柱狀菇(茶薪菇)、花臉香蘑、撫平118、草菇V531、板菇(野生香菇)等多個具有優良特性的食用菌新品種,這些新品種被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廣泛引種栽培。其中“草菇V531的特性及栽培要點”被CCTV-7套《科技動態欄目》選播向全國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