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家瑋)中國醫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郭順星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多年努力,在豬苓菌絲、豬苓菌核及其繁育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豬苓為多孔菌科藥用真菌豬苓的菌核,具有良好的利水滲濕作用,還可抗腫瘤。由于過度采挖,目前我國野生豬苓資源已處于瀕危狀態。雖然通過豬苓菌核自身繁殖及豬苓的半野生栽培有望使目前的藥源緊缺狀況得到緩解,但是豬苓菌核數量的有限,制約了豬苓半野生栽培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加之豬苓菌核生長速度緩慢,一般需要3~5年才能長成,而由豬苓菌絲繁殖菌核則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
郭順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內率先對豬苓菌核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首次從豬苓菌核中分離得到豬苓酮等8種化合物。同時,發現了豬苓菌核賴以生長發育的伴生菌―――蜜環菌,并研究了蜜環菌激發子誘導豬苓菌絲細胞產生活性氧的分子機理,從而進一步揭示了二者共生的生理表現。此外,首次從新生豬苓的菌核中克隆了幾丁質酶cDNA基因,進一步驗證了豬苓菌核與蜜環菌之間的密切關系。為了找到豬苓菌絲形成菌核的關鍵生物因子,于野生豬苓菌核生長穴中首次分離得到豬苓菌絲形成菌核所必需的伴生菌,同時還報道了豬苓菌絲形成菌核的栽培方法。
該項研究不僅有利于解決目前豬苓的藥源緊缺狀況,同時還可為其他瀕危菌類藥材的產業化研究與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