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絲發滿菌袋,并達到一定的生理成熟度時,人為調控其生長環境的通氣、光照、溫度及濕度等條件,使其料表氣生菌絲全部倒伏并分泌色素,料表色澤逐漸由濃白、淺白轉為淺棕直至棕色、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層集保溫、保濕、避光、抗雜菌等多重作用于一體的棕褐色菌膜,該過程稱之為轉色。香菇菌棒轉色的色澤深淺,菌膜的厚薄等,與出菇時間、出菇產量及菇品質量關系密切。一般條件下,轉色(質量)與出菇(水平)的關系,有三種基本情況:
第一種為正常轉色,符合要求。表現為菌膜厚薄適中、棕褐色、菌棒有樹皮光澤,富有彈性;其出菇表現為按時現蕾、菇蕾均勻,潮次明顯;菇體發育正常,產量高,質量優。
第二種表現為轉色過重。為深褐色至黑褐色,菌膜偏厚且硬,出菇時間較其生物特性明顯偏晚,其子實體偏大、蓋厚,質量上乘,但其產量僅有正常轉色的50%,甚至更低,嚴重時甚至難以出菇。
第三種為轉色明顯偏嫩。表現為菌膜薄、色澤淺棕或黃褐色,或形成較大的白色"花斑",該種情況則提前出菇,菇蕾集中且密集狀發生,菇體小且多畸形,總產量較正常甚至偏高,但質量低劣,菌蓋易開傘、色淺,市場價值很低;菌棒自身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