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市從2002年開始種植雙孢蘑菇,起初以大棚栽培為主。2004年由大棚栽培改為大田栽培,實行中稻——雙孢菇露地栽培模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為水稻產區提高了種植效益,為農民發家致富提供了門路。同時由于是利用各種農作物秸稈生產營養豐富的雙孢菇,產后的廢渣作為有機肥料返回田間改良土壤,這樣廢棄生物資源經多級多層次的循環利用,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綜合效益分析
1、增加稻田效益,提高農民收入
中稻畝產量600公斤,產值1164元,成本513元,凈產值651元。露地菇畝產量2500公斤,可實現產值10000元,生產成本5000元,凈產值5000元。該模式畝總產值11164元,凈產值5651元。該栽培模式比麥稻模式畝純收增4800元左右。
2、適應市場,推進了農業產業化
雙孢菇營養豐富,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在國內外市場備受青瞇。我市生產的近萬噸雙孢菇主要以鹽漬菇和鮮菇對外銷售,供不應求。目前我市加工和收購雙孢菇的企業近十家,其中湖北三五醇和三和食品年加工能力達萬噸,以雙孢菇為主,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已經形成。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蘑菇采收結束后,其廢料留作田間作肥料使用。一般培養料經蘑菇分解后,由原 來發酵前的遲效肥轉化為速效肥,由水稻不能利用形態轉化為好吸收的形態,肥效顯著提高;而且蘑菇廢料養分含量豐富,據測算一畝露地蘑菇廢渣約1500公斤左右,其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4.9公斤、7.7公斤、9.0 公斤,完全可以滿足下茬中稻需肥的要求。今年種蘑菇田栽培中稻全生育期每畝只追施2.5公斤尿素作分蘗肥,整個生長過程未出現落黃和脫肥現象,而且長勢良好。
4、降低生產成本,節省資金投入。主要是中稻生產時,節省肥料投資97.4元/畝,防螟蟲時少用一次藥,省投資14元/畝,共節省投入111.4元/畝。由于田間肥力足,為防倒伏,田間密度不易大,用種量減少,相應地減少種子資金投入。
二、雙孢菇露地栽培技術
(一)場地選擇與堆料發酵
1、場地選擇:避風向陽、近水源、排灌方便、通路(機耕路)、通電,白善土水稻田,輕度沙壤土水稻田為優。
2、生產時間:鄂中、鄂西北9月5日為宜,鄂東、鄂南9月15日為宜。
3、培養料:按每畝產出6500斤-8000斤的要求,稻草1.5萬斤-1.7萬斤,蘑菇專用復合肥4包,尿素150斤-170斤,餅肥450斤-510斤,石灰300斤-340斤(建筑用灰),牛糞有無均可。
4、泡草堆料:泡草堆料最好采用A、B田塊制,在A田塊泡草,在B田塊播種,此方式既省工,又有利發酵,播種、復土、質量且又快又好。
(1)機壓泡草:將所要泡的稻草全部抖松,鋪平、鋪滿在A田塊,草料順向,厚度80厘米-100厘米。灑水濕透,滲入田間的應有20厘米左右,立即用旋耕機碾壓,碾壓為前一縱一橫切勿久壓,使之濕透,濕透之后的稻草,應立即打堆,而且要一次推完,鄂東、鄂南更要注重如此。
(2)人工踩踏:機械不便之處,可采用人工踩踏方式。具體做法是鋪草寬正方形或長方形,厚度30厘米-40厘米,草料抖松,灑一遍水,再鋪一層又灑一遍水,堆高80厘米為宜,然后一天三次灑水,每次做到灑水均勻,不留死角,每次見底部有水流出為止,如此2天就能濕透,濕透標準:手捏5-10滴水為宜,一旦濕透,立即打堆。注意新鮮稻草必須是曬干的。
(3)打堆:濕透的稻草必須立即打堆,具體做法為:將專用復合肥、尿素、餅肥拌合均勻備用石灰另用。草堆底寬1.3-1.4米,高1.5米,長任意,鋪一層草料,厚25厘米,撒一層肥,施一遍石灰,(石灰的用量為總量50%),稻草、肥料、石灰比例協調,做到草盡肥完,石灰完,草堆建成后,立即覆薄膜保濕、保濕、清溝排干打堆田塊的積水。
5、翻堆:翻堆一共三次,第一次五天、第二次四天、第三次三天,每次翻堆、揭膜后在草堆上撒一次石,用量為余下的1/3,第二次翻堆還應檢查害蟲基數,如發現害蟲基數較大,翻堆后施藥再蓋薄膜,害蟲較輕無須施藥。第三次翻堆后,不再蓋薄膜,敞開堆制2-3天,準備播種。
6、草料發酵的標準:發酵好的草料呈咖啡色,有發酵香味,無氨氣,含水量62-65%(手捏有3-5滴水),PH值7-7.8。
(二)地栽菇播種及培育菌絲管理
1、清圍溝:圍溝深25厘米,寬20厘米,田塊過長,中間應挖一條溝,整塊田做到溝溝相通。‘
2、分廂:廂面寬80厘米,走道(溝)80厘米,用石灰放線。
3、鋪草料:草料一定要先一天挑運于田間散開,第二天視草料的干濕、氨味的淡濃決定能否播種,水份用手捏,手上有水印而無水滴為宜,氨氣輕有或無為宜。鋪草料,草料一定要抖散,抖松,鋪成寬80厘米,高28厘米左右龜背形,長任意的草料廂面。草料太干,就需灑水調濕,水里需加0.5%石灰。
4、播種:草料廂面整理成功之后,按每一米一瓶(500毫升)菌種量進行均勻播種,后用薄木板輕拍廂面,使菌種和草料相接觸。
5、清溝覆土,覆土前應檢查一下草料的干濕,土壤的干濕,如果草料過干,土壤過干,應灑一點石灰水再覆土。取土:離廂邊10厘米處,挖50厘米寬8-10厘米厚的土塊,打成指頭大小的土粒,覆蓋廂面,厚度為3-4厘米。
6、覆蓋草簾:廂面覆好,廂溝清通,再將草簾蓋上。
7、防熱控溫,外界氣溫達33℃時,應注意通風降溫,降溫方法,下午6點將草簾起,第二天早上6點復蓋完畢。
(三)出菇及越冬管理
1、晚秋出菇管理:播種后20天為菌絲生長階段,25天左右廂面上就會出現指頭大小的菇蕾,如果廂面濕度較大,任其自然出菇,如果廂面濕度較小,土粒干燥色白,可噴出菇水,一般廂邊噴重一點,廂中間噴輕點或不噴,標準見土表層濕潤就行。
2、保溫出菇:當氣溫降至白晝13℃以下時,可做保溫出菇,用薄膜蓋在草簾上面做到保溫、保濕。讓其正常出菇。
3、越冬管理: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雙孢菇就進入越冬管理,越冬管理既要保濕,又要調氣,這時薄膜轉入草簾下面,只能蓋一米廂面,其余留做換氣。
4、春季出菇管理
(1)立春氣溫回升至白天13℃,晚6-8℃,需揭開草簾,將薄膜轉換至草簾上,如果廂面表層土呈白色,需要噴水,其標準土層表面濕潤,水不下滲為宜。隨季節變換,氣溫漸高,雨水漸多,清溝排漬尤為重要。
(2)去薄膜:氣溫回升至白晝16℃-18℃時,去掉薄膜,自然出菇管理,清明前進入出菇高峰期,田間濕度依據天氣靈活處置。
三、雜交中稻栽培技術
1、整地 雙孢菇采收結束后,要及時清理菇渣,讓菇渣在田間分布均勻,主要是達到融肥和平地的目的。移栽中稻前1-2天,再重新耕整一遍。整地時不需用任何肥料作底肥。
2、選種 為了合理處理好中稻一雙孢菇配套栽培的季節矛盾,通常中稻選用9月上中旬成熟的抗倒、耐肥超級雜交水稻品種,生育期在135-140天,4月下旬播種,5月下旬移栽,9月15日以前收獲。今年本地選用楊兩優6號、Ⅱ優明86等超高產雜交水稻品種,產量平均570公斤以上,9月15日左右收割。
3、合理密植 由于種菇田肥力充足,移栽中稻時密度不宜過大。密度過大易導致田間陰蔽,病害嚴重。苗數多也造成穗小,空秕率過高。合理移栽密度應是每畝1.3-1.4萬穴,基本苗5-6萬苗,有效穗16-18萬穗。
4、大田管理
(1)肥水管理。為了促早分蘗,移栽后5-7天畝追施分蘗肥。之后整個生育過程再不需要追加任何肥料。水份管理是中稻生產的關鍵,如果水份調節不力,將導致倒伏和病害發生嚴重。因此移栽后25天開始曬田,曬田標準是田間開細裂、土壤始變白,人踩不陷腳。曬田覆水后,一直保持干干濕濕,直到收獲前7-10天斷水。
(2)病蟲防治。由于前茬殘留菇肥充分,土壤肥力足,植株生長始終處于嫩綠狀態,蟲害易發生。因此要重點抓好后期三代二化螟、稻飛虱的防治。若曬田不徹底或遇連陰雨天氣,也易感染紋枯病,因此也要搞好紋枯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