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接種后的料袋放于22至27℃發菌室培養,若發菌場所溫度為20℃,可排放3至4層料高,10℃時可排放8至10層料高。每天要檢查室溫、料溫,定時通風1至2小時,保持場所干燥。每隔7天翻堆一次,內外、上下變換位置。對生料栽培而言,菌絲萌發的菌袋,可用大頭針在萌發處扎透薄膜便于通風換氣促進菌絲生長。待菌袋長滿菌絲2至3天,即進入出菇期管理階段。子實體形成生長階段,溫度以控制在6至16℃為理想。較大溫差條件下,子實體分化快,出菇整齊,產量高。空氣相對濕度應掌握在百分之85至95,這個階段應根據子實體生長情況調整通風量,通風不良易長畸形菇。在上述條件下5至7天菌袋兩端會產生黃水,這是菌絲體已達到生理成熟的標志。此時對熟料栽培應去紙帽,生料栽培應將袋口打開,同時降低溫度,加強通風,增強光照,加大濕度,促其出菇。當第二潮菇采收后,需用補水器向袋內補水,一般可出5至6潮菇,以棉子皮為原料栽培,生物學效率可達百分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