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菇是香菇種植的一種模式,近幾年筆者針對架子菇出菇管理這一課題深入西部山區多個食用菌種植園區走訪調研,了解菇農出菇管理的一些常規做法,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下面為大家介紹架子菇出菇管理方法:
一、第一潮菇的管理
菌棒經過發菌、轉色過程后,可見零星菇蕾發生,要選擇合適天氣安排上架脫袋。
1.調節溫濕度確保菇蕾發生。脫袋后,進入催蕾階段。此時要保持棚室濕度在80%-85%,主要采取早中晚棚內噴水措施達到這一目的。同時還要將棚室溫度控制在23℃以下,若氣溫在23℃以上,每天應給菇棚通風換氣不少于3次,在早中晚進行,每次通風時間視情況保持30分鐘。若氣溫低于20℃時,每天早中晚通風一次,時間為20-30分鐘;氣溫低于13℃時,每天通風至少一次,時間為20-30分鐘。在實際生產中,有的菇農對此重視不夠,造成棚室濕度偏小,菇蕾發生少,第一潮菇產量低。通風不及時,還會造成畸形菇增多,香菇長勢快,肉薄柄長,質量差,還有可能發生霉菌感染。
2.選擇科學的催蕾方法。易縣菇農通常采用拍棒催蕾法,這在架子菇管理中是不可取的。原因是菌棒經過接種、發菌、養菌、轉色等諸多過程,時間歷經6個月以上,并且這些過程是在夏季高溫條件下進行的,菌棒中的水分蒸發嚴重(一般為原棒的30%左右)。若采用拍棒法催蕾,第一潮菇出菇量大,極易形成畸形菇,品質下降。科學的催蕾方法是注水催蕾,每個菌棒注水0.4-0.5公斤,達到棒重1.5公斤以上,這樣既有利于菇蕾發生,又能保證出菇質量、產量。
3.出菇管理。菇蕾發生后進入出菇階段,此階段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控溫控濕。
保持棚室的遮陰度,防止陽光直射菇棚。當菇棚內溫度在20℃以上時,每天必須通風降溫,溫度在25℃以上,早中晚通風各一次,若溫度在30℃以上時,必須減少蓋膜時間,并噴水降溫。
當菇蕾長到2厘米左右時,要減少噴水時間和次數,一般一天噴水不超過2次,分早晚進行。噴水量要減少,待接近采收時停止噴水或根據菇棚內濕度靈活掌握。間隔2-3天噴一次小水,注意水珠盡量不要落在菇體上,也可以大水澆灌棚室地面造濕,這樣可以提高其商品價值。
二、采收
架子菇的采收應根據市場要求靈活掌握采收時間。但為了保證其商品性好,盡量在七至八成熟時采收,要求不開傘,卷掩度好。
三、轉潮管理
架子菇整個栽培周期可以出4-5潮菇。所謂轉潮期就是上一潮菇采收完畢后準備出下一潮菇中間這段時間。由于架子菇整個出菇周期涉及秋季出菇、越冬期和來年春季出菇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轉潮管理也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培菌、養菌積累營養。具體措施是在采收完上一潮菇后一周時間內封棚,停止噴水,目的是為了使菌絲恢復生長,待菌棒恢復彈性,菌絲在菇腳孔長滿后進行注水,利用干濕和水溫差刺激菇蕾發生,以便下一潮出菇。
需要注意的是:秋菇和越冬菇注水量可稍大一些,棒重達到1.5公斤左右。來年春菇視菌絲生長情況和前兩潮出菇量靈活掌握,但注水量要呈遞減趨勢,不能注水過多,以免造成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