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防治措施
1、了解菌性,防止引種失誤。栽培前必須先弄清菌種特性,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依次安排接種季節,推算好預定的接種時間。
2、了解菌絲的成熟特性,防止盲目脫袋。脫袋過早、菌絲未達到生理成熟時,變異菇就多。判斷菌絲是否生理成熟應掌握“一個菌齡、三條標準”,“一個菌齡”就是從接種之日起60天左右, “三條標準”就是袋內瘤狀突起的泡狀菌絲占整個袋面的2/3局部出現棕褐色、手握菌袋有松軟彈性感。
3、掌握轉色規律,防止溫度失控。轉色期間要注意氣溫變化,開始的3天溫度要控制在25℃以內,菇床土的蓋膜不必揭開通風。在正常情況下,12天轉色結束,3天后出現第一潮菇。轉色時的溫度不能低于12℃,也不能高于25℃。出菇的最佳溫度為15℃。
4、掌握變溫原理,防止溫差刺激不夠。白天用薄膜罩住菇床,晚上12時以后揭開薄膜1個小時,使日夜溫差在 10℃以上。
5、及時、適量浸水,防止水濕過早過低。菌筒含水量低于40%時出菇難、小菇多,一般在菌筒的重量比原來下降30%時進行浸水,以吸水后達到制袋時重量的95%為宜。若吸水過飽容易造成菌絲呼吸困難,影響正常長菇。
6、催菇方法要適當,防止偏干偏濕。每采完一批菇后必須揭膜通風6-7天,使菌絲吸收到充足的氧氣,以恢復生長能力,然后轉入噴水保濕,干濕交替,促下一潮菇蕾發生。
7、適時采收,防止過熟。在菇蓋有卷邊、菇柄適中時采收,每天采菇一次,到春季產菇高峰期有時可每天采菇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