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鹽山縣積極推進食用菌無公害生產,逐步實現食用菌產業由分散向園區,由粗放向集約,由季節生產向周年生產轉變,將食用菌產業打造成縣域特色支柱產業。重點推廣一棚多菌,周年生產技術栽培面積18萬m2。實現高、中、低溫型品種合理搭配,周年生產,并已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單棚效益在1.2萬元以上。具體做法是:
1 針對問題定措施
鹽山縣食用菌生產雖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在其栽培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菇棚閑置時間長,一年有半年多的閑置期(4~10月閑置);原料有效成分沒有充分利用;鮮菇不能周年供應;食用菌標準化效應不顯現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從菌種選育、原料配方、栽培時間安排、品種搭配、栽培原料多次利用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入手,實施一棚多菌,周年生產。
1.1 選育優良菌種。食用菌菌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食用菌生產的成敗。選用菇體大、抗病、高產、耐高溫、耐低溫、耐二氧化碳能力強、轉潮快的品種。
1.2 科學安排生產茬口,品種合理搭配,實現鮮菇周年供應。目前,鹽山縣食用菌已實現高、中、低溫菌種合理搭配,周年生產。第1批于7月28日開始生產高溫平菇,8月23日出菇上市,第2批在9月中旬生產中溫平菇,第3批在10月份種植姬菇,元旦前上市,第4批在11月中旬種植廣溫型的平菇,在春節前上市,目前單棚(2分地)效益在8000~12000元。以上生產的安排,可使鹽山食用菌生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淡季不淡,旺季質高”的市場局面。
1.3 原料配方。不同栽培季節選用不同溫型的菌種,一般高溫季節種植高溫品種,低溫季節種植廣溫品種,且其原料配方不同,如果高溫季節種植的高溫品種若與低溫季節種植的廣溫品種原料配方相同,由于此時溫度高,棉籽皮產熱比玉米芯產熱多,就會造成燒菌現象。現以平菇為例,種植高溫品種原料配方:棉籽皮60%、玉米芯40%、麥麩5%、石膏1%、磷肥1%。廣溫品種原料配方:棉籽皮95%、尿素0.3~0.5%、磷肥1%~2%、生石灰1%、石膏1%、50%多菌靈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