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狀態下,各種食用菌是在特定的季節及生態環境下發生的,與當時當地的營養、溫度、濕度(水分)、植被等條件密切相關,這是物種經過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正是由于人們弄清并提供了相應的營養、環境條件,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才得以成功。常規栽培與食用菌自然發生季節相吻合,而打破自然氣候的限制,排除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食用菌不能正常發生的季節進行生產栽培,人們稱之為“反季節栽培”。常規栽培和反季節栽培對栽培對象需要提供的條件是一致的,只是因為栽培季節不同,氣候條件迥異,栽培的難易程度有較大差別。
1 不良氣候環境的影響及解決方法
食用菌反季節栽培,首先必須了解不同菇類生長發育對溫度條件的要求,并在生產中盡量創造適宜的溫度條件。
1.1 選擇適宜溫度的場所栽培 如香菇的反季節栽培正好處于春末至秋初的高溫季節,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的溫度都超過香菇正常出菇溫度,特別是南方盛夏的7、8月份,溫度可高達38℃以上。而香菇子實體生長發育的上限溫度是25℃,所以應選擇適宜的栽培環境,避開高溫對香菇的不利影響。南方地區選擇高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區、北方地區選擇高寒山區進行香菇反季節栽培的成功,正是出于對出菇上限溫度的考慮而實現的。
又如金針菇,其出菇溫度5~21℃,最適8~12℃。選擇人防地道進行栽培,地道內周年溫度基本處于15~20℃范圍內,適宜其子實體正常生長發育。
1.2 進行溫度的人工調控 是指在反季節栽培中,夏季溫度過高時人工進行防暑降溫,冬季溫度過低時要人工加熱升溫;而有些需要變溫刺激才能出菇的品種,則需人為拉大晝夜溫差。
(1)防暑降溫。室外栽培,白天要加厚遮蓋物,避免陽光直射,創造涼爽的栽培環境;也可引用泉水、井水、江河水或水庫深層水在棚頂、四周、地面噴灑,或利用地溝灌跑馬水,將菇棚小環境內的溫度降至適宜種植的范圍。
(2)升溫與保溫。冬季反季節栽培溫度過低時,可利用電加熱、暖氣增溫和太陽能升溫等方式,使溫度達到栽培要求。室外大棚或小拱棚栽培可在白天利用陽光增溫,晚上加蓋草墊保溫。
(3)人為拉大溫差。香菇在原基分化階段,要求有8~10℃的溫差刺激才能出菇。由于反季節栽培正處于溫度高、晝夜溫差變幅小的季節,因此需人工調控來增加溫差。方法有:①根據氣溫變化情況,白天覆膜,晚上揭膜,加大晝夜溫差;②用冷泉水(井水、水庫底層涼水)浸菌筒,并結合干濕交替管理,給予溫差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