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栽培技術 » 正文

    稻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技術


    【發布日期】:2010-09-01  【來源】:崇州市農發局農技中心

      在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蘑菇是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種。蘑菇是幾種蘑菇屬食用菌的統稱,目前在生產上應用的主要有雙孢蘑菇和大肥菇兩種,其中又以雙孢蘑菇的栽培面積最大。
      雙孢蘑菇(又稱白蘑菇、蘑菇、洋蘑菇)有棕色、奶油色和白色三個品系,其中白色雙孢蘑菇的經濟價值較好。在栽培方式上,分為菇房栽培、大棚栽培和稻田露地栽培(又稱“大田蘑菇”),種植戶可根據生產習慣、資金多少、技術水平等采用適宜的栽培方式。
      作為我省有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之一,崇州市(常年種植食用菌面積1.5萬畝,其中大田蘑菇1.29萬畝)的相關科技人員在稻田露地栽培雙孢蘑菇方面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為此,今天我們特請崇州市農村發展局農技中心副主任劉福懷和農藝師余鳳清,根據他們多年的工作和生產實踐,向農民朋友介紹———
      雙孢蘑菇屬于草腐性真菌,具有典型的子實體外觀形態,培養基料是以麥秸、稻草為主。
      一、栽培條件要求
      在實際生產上,只要最大程度地滿足雙孢蘑菇生長發育的養份、溫度、水份、空氣相對濕度、酸堿度以及光線等條件,就能獲得高產。
      養份:只要按技術要求堆制好培養料,并在相應的生長期適當輔以追肥,便基本能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條件。
      溫度:菌絲體在5-32℃均能生長,其最適溫度為16-25℃,33度停止生長,致死上限高溫為36℃;子實體生長溫度4-32℃,最適溫度10-18℃,25℃為致死溫度,低于8℃生長緩慢,但出菇質量好。
      水份:培養料最佳含水量60-65%,只需要堆好料便能滿足需要;泥土含水量為20-23%,即以捏得扁,不沾手為宜,出菇期偏濕、平時偏干。
      空氣相對濕度:平時保持自然濕度,出菇期空氣濕度控制在85-95%。
      酸堿度(P H 值):菌絲體在P H 6-8均可生長,以P H 6.8-7.2即中性環境為最好;子實體形成最佳P H 6.7-6.9。
      光線:蘑菇適宜無光或弱散射光,忌強光和直射陽光。
      二、選用優質菌種
      優先使用豐產性能好、抗逆性強的顆粒麥粒菌種,其次用糞草袋種。種植1畝大田蘑菇需麥粒菌種400瓶左右,投資800-900元;或糞草袋種800-1000袋,投入約1000元。
      需要特別提醒農民朋友購買菌種時,一定要到信譽良好的菌種場。
      三、堆制培養料
      配料:堆料一般在夏末秋初進行。每栽植1畝地的雙孢蘑菇需用稻草、麥草混合秸稈14-15畝,其中麥草占30%為好;家禽、家畜糞(曬干、整細)500-750公斤,油枯(油菜籽餅)200-300公斤,復合肥200公斤,尿素25公斤,磷肥100公斤,鉀肥25公斤,石膏200公斤,石灰(新鮮“廣子灰”)粉200公,以及微量元素如硼、鉬、鎂、鐵等。
      堆料:堆料水份一定要掌握“一濕二調三不動”的原則:即草料一定要提前2-3天預濕透,建土堆時要偏濕,第一次翻堆時將水份作適當調整,以后各次翻堆不再加水。堆料規格:寬2.3米,高1.5米,長度不限。
      翻堆:基本為4次,間隔天數為7、6、5、4,共計22天。每次翻堆寬度應縮小17-18厘米左右。翻堆時應當注意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每次翻堆應將堆的上、下及邊料翻于中間,同時中部的料應放于上、下及邊料,以保證堆料腐熟均勻、充分。
      二是翻第一次時,應將糞肥、油枯、石膏、尿素、磷肥、復合肥和鉀肥全部混合均勻分層加入。
      三是石灰應篩成細粉,在第三次翻堆時分層均勻加入,使用量為150公斤。
      四是最后一次翻堆時,用甲醛5公斤、兌水50倍,加敵敵畏和三氯殺螨醇各1瓶、兌水800倍,用噴霧器在翻堆時分層均勻噴霧,并用薄膜全密封覆蓋,以中和氨味和殺滅害蟲。
      五是建堆完成后,頂部應成瓦背形;頂上蓋以草扇。如果下雨,一定要蓋上薄膜,天氣晴好情況下,可不蓋膜。
      六是建堆應選于栽植蘑菇的田內,從田邊建起,每次長形橫翻,這樣翻完堆后便有50%以上的面積經過發酵高溫及肥效處理,更利于奪取高產。
      四、搞好管理
      選田和整田:宜選用生田或種過蘑菇的上風、上水田塊,忌用病田或老田下風下水口田塊,否則易被雜菌侵害。
      將田塊進行犁耕、整細,田干、排水條件好的可不耕;并開好排水邊、廂溝,廂面寬80-90厘米,人行過道寬60-70厘米;將剩余的50公斤細石灰粉撒于覆土泥中。
      播種:在播種蘑菇時,農民朋友要注意搞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將堆制好的培養料,以各處均勻抓一大把放于小篩內,先用點菌種撒于料面并蓋好報紙,24小時后能見到菌絲萌發,即可大膽播種,否則應查明原因,經妥當處理后才可播種。
      2、培養料應呈棕褐色,具特有草香味,無惡腐臭味;草有韌性,腐熟而不腐爛,P H 值7.5-8無雜菌;含水適宜,用手緊握料,指縫見水而不滴為宜。如過濕應進行晾曬,過干則用1-2%的石灰水調節。
      3、將料堆放于播種的廂面,不下雨不蓋薄膜,下雨必須蓋薄膜。料運進廂面之后,每天翻動一次,徹底排出氨氣后才能保證菌種安全。3天后,將料抖放平整,待徹底無氨臭味且水份適宜后即可播種。
      4、播種應選陰天和下午進行,以防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殺傷菌種。播種時,先將菌種中的棉塞拿掉,倒立放于高錳酸鉀(俗稱“灰錳氧”,一種強氧化消毒劑)溶液中消毒;用菌種勾(可用粗架車鋼絲燒紅、錘尖做成小勾)將菌種勾于消毒盆內,再按計劃用種均勻撒播于料面,邊播邊進行覆土。對一時來不及覆土的,應及時蓋一層經石灰水處理過的稻草或草扇。
      5、覆土以土質P H 7-7.5的腐殖性壤土為好,土塊大小以最大不超過小雞蛋為宜,土塊含水量20-22%(用手能捏扁,但不沾手),厚度6-7厘米左右,可分兩次進行覆土。
      覆土后的管理:一般播種后20天即可開始采菇。覆土10天以內不下雨,只蓋草不蓋膜,可適當打水。稻草可扎成草簾,便于蓋、揭,草簾厚度以覆上后不見床土為準;薄膜選用厚度為4絲以上的;10-15天內揭土檢查,當菌絲上土近一半并呈放射狀時,每平方米菇床廂面可噴“結菇水”0.9-1.1公斤(即每平方尺0.2-0.25兩),此后保濕和通風結合進行。若菌絲串于土表,加強通風、干燥即可解決。
      當小菇長到黃豆大小并普遍出土時,要噴一次“出菇水”。根據廂面干濕和天氣情況,每平方米可噴1.3-1.4公斤(每平方尺3兩水),然后停水2-3天;當菇整齊出土后,每天視蘑菇的長勢情況及天氣變化來噴水,菇多多噴,菇少少噴,無菇不噴。菇蓋嫩白,光潔度好,表明水份適宜;起鱗片、菇蓋發黃表示水份不足。出菇時,空氣相對濕度控制80%以上,并保證給予充足的氧氣。
      采收后的管理: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采收,每采一批(“一潮”)菇后,一般要間隔5-7天再采下批菇。息潮時不宜打水,根據菌絲及小菇的長勢噴施適量的結菇水和出菇水。隨著氣溫的降低,用水量應逐漸減少。
      每出一潮菇后,應及時清理床面的殘留物,將采菇后留下的孔洞用土填平,并重噴水一次(相當于結菇水)。當采收三潮菇后,可及時用專用肥進行追肥一次。
      另外,蘑菇生長的條件,也適宜多種病蟲害滋生,若防治不當,就會給生產帶來大損失。蘑菇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防重于治,一般情況下,堆制良好的培養料,使用優質菌種并注意上述消毒、滅蟲、滅菌工作的,病蟲害一般不會發生或危害輕微。
     崇州市農發局農技中心劉福懷余鳳清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新源县| 江永县| 老河口市| 香港 | 富源县| 思南县| 新蔡县| 鹤壁市| 界首市| 怀来县| 报价| 冀州市| 岚皋县| 邵东县| 合水县| 儋州市| 嘉兴市| 山丹县| 崇阳县| 循化| 任丘市| 衡南县| 贵定县| 托克托县| 宜良县| 永仁县| 阜城县| 黎城县| 朔州市| 延寿县| 彭泽县| 湖州市| 九江县| 莆田市| 宁都县| 绥滨县| 闵行区| 缙云县| 澄城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