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栽培技術 » 正文

    茯苓栽培技術


    【發布日期】:2010-09-01

      (一)概述
      別名云苓、松茯苓。
      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干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后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后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三)生長特性
      茯苓喜溫暖、干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于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堿性土壤。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并分解和吸收其中養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后,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經半個月以后,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松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后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筑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后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近年來采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基質,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松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并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后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
      (五)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征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采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干后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后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建德市| 牟定县| 内江市| 呼玛县| 南阳市| 乐陵市| 鹿邑县| 宝清县| 白沙| 麻阳| 济宁市| 克山县| 永宁县| 博兴县| 镇坪县| 石家庄市| 枝江市| 江达县| 两当县| 玉环县| 都匀市| 固原市| 叶城县| 资阳市| 克拉玛依市| 肇东市| 孝感市| 崇义县| 龙南县| 贵港市| 孟津县| 韶关市| 淅川县| 海安县| 祁连县| 晋江市| 太原市| 钟山县| 三都|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