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1961)原產于印度詹務(Jammu),生長于羅氏大戟(Euphoribia royleana)的樹樁上,又名環柄香菇(Lentinus sajor-caju (Fries) Fries, 1836)。其生物學特性受環境影響較大,變種較多,因而其分類學地位難以確定,從1821年(Fries)到1961年(Singer)共有25次定名。有學者研究認為它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凡是能通過低溫處理后、能夠整齊出菇,且菌蓋組織不易開裂、口感綿脆的小朵平菇品種均屬于秀珍菇范疇。其栽培性狀表現為:子實體單生或叢生,菌蓋完全伸展后(直徑可達到20cm以上),外觀與一般平菇沒有差異。但在品質上,秀珍菇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其價值相當于牛奶;特別是菇柄的口感較其它側耳品種(一般平菇類)脆嫩得多,叢生菇菇柄處極易剝離,整菇纖維化程度低、口感柔爽且細膩、菇味清香濃郁。
秀珍菇一詞源自臺灣,是因其外形悅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口感清脆而得名,是市場上對它的商品名。1998年福建省率先開始大規模引種栽培,由于秀珍菇種植便當、原料豐富,且可以利用低溫處理進行周年化栽培、采取集約化與規模化模式生產,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故大陸秀珍菇的栽培面積逐年迅速擴大。目前,有的人用一般側耳品種在其幼菇期采收,充當秀珍菇銷售,其菇柄的口感較粗韌、且菌蓋組織易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