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菇類,因為發展歷史比較短,因此在栽培技術上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特別是總產一直提不上去,有的菇農栽培的白靈菇生物轉化率不到20%,就是在價格較高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也很一般。筆者根據近幾年大量栽培白靈菇的實踐,針對白靈菇的營養配比作以下分析,以供參考。
營養的合理配比對白靈菇的產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壽光市食用菌研究所在2002、2003年各投料20萬袋,主料使用棉籽殼,采取加入20%的麥麩及8%左右玉米面的配方,生物轉化率均達到60%以上;在2005年采用純棉籽殼種植白靈菇,投料15萬袋,生物轉化率僅為20~30%。因此,筆者對該問題作以詳細介紹:
加入的營養成分應該以有機營養為主、無機營養為輔,這對于增強白靈菇的出菇后勁很有幫助。有機營養成分一般以麩皮、玉米面、米糠等為主,一般加入量是20~30%,加入量不可過大,有機營養含量過大,弊病之一是污染率大大提高,弊病之二是影響培養料的透氣性,造成菌絲生長緩慢,延遲出菇季節;無機營養一般是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等,一般加入量是0.2~0.5%,過多會影響菌絲的吸水能力。
在這里應該強調一點,白靈菇總產量的增加,提高培養料的營養含量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再一個方面就是要保證培養料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當前常規的棉籽殼一般情況下棉絨都比較短,而棉絨短的棉籽殼是不可能加入很多水分的,利用這種原料栽培白靈菇,在出菇期間,子實體就得不到充分的水分供應,這樣子實體的商品性和生長規格都會難以保證,更不用說保持很高的產量了。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配方進行適宜的調整,將棉籽殼里面再加入30~50%吸水能力強的原料如棉土絨、玉米芯等,這樣既提高了培養料的吸水力,又節約了成本,可謂一舉兩得。種植白靈菇,原料適宜的含水量應在60~65%,具體說,在原料發酵前可將料水比控制在1:1.5~1.6,在接種前可掌握料水比在1:1.3左右。作為原來棉紡廠和棉油廠垃圾的棉土絨,近幾年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壽光市食用菌研究所試驗基地在2005年采用一半棉皮加一半土絨的主料配方生產白靈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高生物轉化率達到了80%以上,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在配方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能促進菌絲的快速生長,石灰的加入量可控制在2~5%,這樣在培養料發酵完成后,酸堿度一般可維持在8~9左右。不加入石灰也可以,不過菌絲的生長就會變得緩慢,對出菇季節的合理安排會造成較大影響。
總之,培養料的合理配方是一個很靈活的問題,我們應該根據當地資源,科學的調整,盡量將白靈菇的產量及商品性提高到我們滿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