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為側耳科側耳屬真菌,又稱菌核側耳、茯苓側耳等,該菌子實體和菌核均可食用或藥用,對于呼吸道疾病、關節疼痛等方面有顯著療效,是一種很好的藥食同源真菌。
一、栽培前準備
1.地點。虎奶菇栽培場地應選擇清潔、干燥、通風的房間、大棚、倉庫或者類似的室內場所。菇房菇場的大氣、水質、土壤條件,均符合相關質量標準和菇場標準,菇場遠離白蟻
棲息地。
2.季節。虎奶菇在廣西區內四季均可栽培,但以高溫季節最適合菌絲生長和菌核形成。
3.菌種。選用適合當地氣候條件、抗逆性好、抗雜菌、抗病蟲能力強的虎奶菇菌種(菌株)。生產用菌種應為選定虎奶菇菌種雙核菌絲的純培養,在27~30℃條件下接種培養25~30天。
4.原料。培養基質應符合 《無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NY 5099 —2002)的要求,不含芳香油類抑菌物質,富含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類物質的鋸木屑,秸稈、棉籽殼、蔗渣、木薯桿等原料。所用原料均要求干燥、新鮮、無霉變,無蟲害、無異味、無混雜物,不得檢出違禁物質和殘留超標。
二、制包接種培養
1.菌袋制作與培養。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筒料袋,可為長33厘米、寬17厘米、厚0.05毫米的折角袋。木屑培養基可參考以下配方:①木屑78%,麥麩19%,白糖1%,石灰1%,石膏1%。②木屑39%,棉籽殼39%,麥麩19%,白糖1%,石灰1%,石膏1%。以上配料翻拌均勻,逐步加水至培養料含水量為 60%~65%,調整 pH 值至 7.0~8.0,然后將培養料堆成寬 2米、高1米、長度適宜的料堆,進行有氧發酵;當料溫升到 55℃時翻堆 1次,發酵時間為2~4天。
2.滅菌與冷卻。每袋按1.1千克裝料,采用常壓或高壓滅菌,常壓滅菌溫度達到 100℃維持 12小時后自然降溫60℃即可出鍋,高壓滅菌應在125℃條件下蒸汽滅菌2.5小時,待壓力降至
0時即可出鍋。
3.接種養菌。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在接種室、接種箱內或超凈工作臺上接種,1瓶菌種(750毫升)接種35~40袋,接種動作要迅速、準確、輕快、協調。接種后將菌袋移入培養室
避光發菌,室內溫度控制在25~35℃。在養菌期間定期翻包檢查2~3次,將污染的菌袋帶出培養室,對于尚未產生雜菌孢子的袋子可以破袋取料,重新利用;對于已產生雜菌孢子的菌袋,應先用濕報紙包嚴,輕拿輕放,帶到遠離培養室1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帶燒毀或離地表30厘米以下深埋。虎奶菇菌絲生活力旺盛,抗雜菌能力強,除非雜菌嚴重感染,否則不必把稍微
感染霉菌的栽培袋清除。
三、菌核培養管理
1.脫袋出核。培養30~45天,菌絲長滿袋內培養料,在培養料的上方或中間開始出現菌索和菌核小結塊,之后菌核慢慢增大形成圍徑 10~30厘米的菌核。當菌核快要頂袋時,可以脫去塑料套環、拔開棉塞、松開袋子,防止塑料袋破裂。
2.菌核采收。當袋內培養料嚴重收縮、出水、變軟,菌核不會繼續長大之后,就可以開始采收,一般從菌核形成到采收約需 100天。菌核采收后,剩余的菌棒可按廢料處理,采收期為100天。采收后的菌核用水洗凈,然后整個或切成薄片 (1~2毫米) 后曬干或烘干。
四、出菇管理及采收
采收后的菌核,應風干或藏于濕沙中。春末初夏,先把菌核浸于清水中,待菌核吸足水分,置于沙床之上,可以陸續產生子實體。當菌核收縮、變軟,子實體已長大成熟時,就可以陸續采收。采收時將子實體連同菌核一起拔出,采收后用水洗凈,然后整個曬干或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