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現代食用菌產業已形成了多種多樣復合高效立體菌業模式,如塑料大棚立體種植模式、林地食用菌套種栽培模式、冬閑田套種模式、菇房層架立體種植模式、防空洞立體栽培模式、多品種周年栽培模式、農作物-食用菌-菌渣有機肥-食用菌循環模式等。
1、溫室大棚立體栽培模式溫室大棚立體菌業模式是當前我國立體菌業主要發展模式,其特點是:主體結構為日光溫室,出菇模式采用墻式或層架式(圖1),復種指數高,一般北墻高2.5~3米,南墻高1~1.5米。北墻有的是夯實的土墻,有的是磚墻,墻上打1~2排通風孔。大棚骨架多采用竹木或水泥預制品。一般栽培面積300~500平方米,栽培量1萬~3萬袋。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溫室內除后墻采用保溫措施外,室內還應采取增溫措施,以提高棚內溫度。河北石家莊、甘肅河西走廊、遼寧阜新等地食用菌采用半地下室日光溫室大棚栽培食用菌,取得較好的效果。半地下式菇棚一般為東西走向,棚內凈寬7米、長20米,棚底低于地平面0.5~0.6米,四周為土壘墻,東西山墻微拱,中脊墻高2米,南北墻高1.7米,外墻近地面厚0.9米、頂厚0.6米。菇棚南北墻上各設兩排風口,底排風口從棚底斜向地面,上排風口距頂0.5米左右,風口間距1米,風口直徑0.3米,南北兩側風口對應。上覆塑料薄膜。薄膜用壓膜線固定,四周圍墻上用土袋壓牢。半地下式大棚適宜栽培金針菇、雙孢蘑菇、杏鮑菇等。日光溫室大棚可以通過調整覆蓋物、揭膜通風等手段,可在一定范圍內調整棚內溫度、光照、通氣條件,因此,采用該設施可進行多種食用菌栽培。但由于棚膜和覆蓋物保溫效果有限,冬季棚內溫度低,夜間有時低于5℃;而夏季棚內溫度高,尤其是中午可能高于35℃,不適宜于食用菌生長。因此,大棚栽培受季節限制,生產者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做出合理的生產規劃。黑龍江東寧等地采用大棚內立體栽培黑木耳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與常規地擺式栽培黑木耳相比, 具有環境控制操作方便,省工、省料、產量高、品質優、栽培難度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100平方米即可栽培1萬袋以上,經濟效益較普通露天擺放栽培木耳增加產值2倍以上。
2、竹架大棚立體栽培模式我國福建、江蘇、浙江等南方各地普遍采用竹架大棚立體菌業模式(圖3),如福建漳州栽培毛木耳、福建羅源栽培秀珍菇、四川什邡栽培毛木耳、福建古田栽培茶樹菇等。整個大棚采用毛竹建造,棚寬8~10米、長度根據地塊大小而定、頂高4~5米、拱邊高3.5米,覆蓋農膜和遮陽網以及草簾遮陰,也有的加蓋彩鋼板頂棚。棚頂設通風口,用于高溫季節降溫。棚內采用層架式擺放或墻式碼放,層數多,空間利用率高。以漳州竹架大棚栽培毛木耳為例,棚內一個橫排安排兩個“出耳墻”,每個橫排之間留0.7~1.0米過道, 每排“出耳墻”高1.8~2.2米,排包16~18層。每畝地可排放5萬菌包左右,可生產毛木耳(干品)3500公斤以上,實現產值10萬元以上。該模式下的設施投入低,經濟耐用(一般可用3~5年);管理較方便,特別是通風管理簡單,保溫性能較好;遮光性強,高溫季節能降溫,低溫季節能保溫。但此類設施一般在毛竹資源豐富的地區搭建,對溫、光、水、氣調節范圍有限,只適宜于季節性食用菌栽培。
3、磚瓦菇房立體栽培模式該模式目前主要栽培雙孢蘑菇。菇房通常高5~6米,長12~15米,寬8~9米,菇房內設多層菇床,床架擺列與菇房方向垂直,床架間通道兩端墻面自上而下50厘米開設通風窗口,窗大小為0.3米×0.4米。相對于塑料大棚來說,這種菇房保濕保溫性能好,菇房栽培面積的利用率高,一般菇房內安裝菇床層架10~12層,因此,200平方米的菇房栽培面積可達2000平方米以上。目前,該模式已在福建、山東、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省廣泛推廣。該模式下雙孢蘑菇栽培過程中,栽培原料在菇房外進行一次發酵,菇房內進行第二次發酵,然而進行鋪料、播種和出菇管理。每畝產量可達到5萬公斤,產值30萬元以上。
4、保溫設施菇房立體栽培模式隨著科技的進步,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以及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原有的立體菌業模式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限制了生產季節性,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必須提高食用菌生產設備設施條件,按照工廠化生產理念,實現周年化生產和產品周年供應。保溫設施菇房立體菌業模式,即菇房采用保溫材料建造,并安裝溫度、濕度、通風設備,食用菌生長環境實現完全人工控制,生產不受季節限制。該模式下菇房保溫效果與制冷設備的控溫效果尤其重要。為了實現高效運行,菇房內最大限度地進行立體種植, 每平方米栽培面積擴大20倍以上,每畝栽培量達到9萬~10萬包(瓶)以上。目前,按照該模式主要栽培杏鮑菇、金針菇、真姬菇、白靈菇、雙孢蘑菇等。
5、菌糧(菜)間作套種立體菌業模式菌農間作套種立體菌業模式是指食用菌與農作物套種或輪作的栽培模式,有稻菇型、麥菇型、蔗菇型、菜菇型、棉菇型等。福建漳州、浙江等地,采用稻菇輪作模式,利用冬閑稻田小拱棚栽培雙孢蘑菇,在雙季晚稻收割后,在大田中整地作畦,畦床上栽培雙孢蘑菇,雙孢蘑菇采收完畢時,正是早稻的插秧季節,不誤農時,且稻田輪作蘑菇,經過冬耕冬種,加深了土壤的耕作層,翻耕到田土中的蘑菇廢料還可改良土壤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早稻豐收,效益顯著。菌菜與食用菌套種是利用蔬菜密集葉片的遮陰作用,能為食用菌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明顯增加經濟效益.這種新型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很受農民歡迎。采用這種栽培模式,蔬菜宜選生長期長、葉片密的長蔓型菜類,食用菌可根據菇種不同,采用畦栽培,或室內發菌、菜行間套放的方法。
6、林下栽培立體菌業模式林間套種食用菌,充分利用林間小氣候條件,根據林間二氧化碳與光照對樹木與食用菌的互補、互促原理,實現食用菌的反季節栽培生產,達到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和促進林木生長的雙重效果,從而促進林業與食用菌產業的共同發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林間覆土畦栽食用菌:所謂畦栽是指選取林間空地挖成一定長和寬的畦坑,然后播種栽培的方法。適合畦栽的食用菌有平菇、雞腿菇、姬松茸、雙孢蘑菇、灰樹菇等。二是林間地表地栽食用菌:將食用菌菌袋直接放在林間出菇的方法,適合地栽的食用菌有香菇、黑木耳、毛木耳等。三是林間立體栽培食用菌,如多層掛袋出菇出耳的栽培方法、林間層架式栽培法。適合于林下立體種植食用菌的林地要求:地勢較平坦;樹木生長比較均勻整齊,郁閉度較大,遮陰效果較好;樹木排列比較規范,便于搭建拱棚。此外,一些地方采用葡萄架下種植的食用菌:平菇、香菇、木耳、雞腿菇等。編輯:緱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