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栽培技術 » 正文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要注意要點


    【發布日期】:2023-12-03  【來源】:湖北之聲
    【核心提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要注意要點

    (一)羊肚菌栽培的季節安排:

    1.母種生產:9月;

    2.原種生產:9-10月;

    3.栽培種生產:10-11月初;

    4.播種:10月下旬—12月初;

    5.田間養菌管理:11月至第二年3月;

    6.出菇時間:第二年2月中下旬—4月份;

    7.采收:持續3—4周。

    (二)羊肚菌栽培模式:大田輪作模式:水稻(蔬菜)→羊肚菌→水稻(蔬菜)。

    (三)羊肚菌栽培流程:

    1.整畦搭棚:翻耕→耙細→整畦→搭棚,畦寬80-100㎝,畦高10-15㎝左右,每個畦上搭建小拱棚,整個田塊搭建平頂蔭棚,高1.8-2米。如果搭建外蓋遮陽網的塑料大棚更好,棚長不超過30米為宜,加裝卷膜器有利于生產期間的農事操作,降低勞動強度。

    2.播種:300-600袋菌種/畝,菌種翻入土壤內,距土表3-5cm為宜。

    3.土壤菌絲定植:播種后在畦面覆蓋黑色地膜保濕遮光,菌種在土壤里萌發出菌絲并定植生長。

    4.補營養袋:播種后8天-15天,將滅菌后的營養袋(1800-2000袋/畝,0.4kg/袋)劃口后平扣在長滿菌絲并開始形成菌霜(無性孢子層)的菌床上。劃口長度應控制在袋長的二分之一左右為宜,可減少倒扣時培養料掉出來。營養袋倒扣時略微按壓,使之與畦床表面羊肚菌菌絲充分接觸。

    5.水分管理:保持畦床土壤濕潤不發白,人走畦溝略顯腳印但不黏鞋為宜。

    6.出菇管理:平原地區的出菇時間為2月中下旬-4月上旬,海拔高的山區為3-5月。羊肚菌在形成原基與幼菇階段非常嬌氣,此階段一定要加強管理,細心呵護。在整個出菇期間,應保持棚內的溫、濕、光、氣適合羊肚菌生長。

    溫度要求:氣溫穩定在8 ℃以上3-5天,羊肚菌原基發生。子實體生長的溫度范圍8-18 ℃。氣溫超過18 ℃不形成原基,超過20 ℃原基與幼蕾容易死亡,超過25 ℃中大子實體也容易死亡。3月中旬后氣溫上升,可以將大棚薄膜去掉或四周掀起通風降溫,也可加蓋一層遮陽網降溫。

    土壤含水量:出菇前噴重水,土壤含水量達到22%-24%,但不能引大水漫灌。沒有噴淋設施的菇棚可以在畦溝里放跑馬水增濕,但需及時將溝內多余水排除。要求畦床土粒表面保持濕潤,不發白,手搓成條,不粘手。

    空氣濕度:控制在85%-90%。催菇水要噴透,原基形成后不能噴重水,噴細霧狀水保濕。

    一般每天將大棚兩頭打開通風30分鐘,保持空氣新鮮。大棚四周遮陽網不能掀開,防止干熱(冷)風吹死原基或菇蕾。

    7.采收及加工:

    采收標準:子實體菌蓋長達3-5厘米,菌柄長達3-5厘米,總長達7-12厘米時應及時采收。

    采收方式:刀割,在近地面的柄基部,沿地面水平方向切割摘下,采摘時保持手干凈,避免泥物沾染在菇體特別是菌柄上,影響后期的商品性狀。柄基部可留在畦土內,一次采收完畢后,再將遺留在土壤里的菌柄地下部分挖出。

    烘干加工:先曬2-3小時,晾干表面。烘干起始溫度35-38度,1小時后增加2度,直至升到45度左右,維持6-8小時,子實體含水量烘至12.5%-14%即可。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德化县| 麻阳| 肥乡县| 德格县| 社会| 冀州市| 读书| 田林县| 紫云| 建昌县| 东城区| 长白| 桃江县| 缙云县| 崇信县| 儋州市| 太仓市| 明星| 东明县| 新乐市| 高唐县| 文山县| 柏乡县| 平乐县| 阿图什市| 犍为县| 龙井市| 汉寿县| 南华县| 连山| 海安县| 兰溪市| 清新县| 汶上县| 凤庆县| 常宁市| 郯城县| 彰武县| 甘泉县|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