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 楊國良
如果滿足所有產菇要素,1㎡菇床1潮菇能產多少菇?極限是多少?試驗如下:
首先,為了誘導原基盡可能多的形成,覆土層必須形成大量的菌索,這是蘑菇菌絲由營養性生長轉為生殖性生長的特征。菌索的形成因溫度而異,在16~20℃時生成最多,10℃以下或20℃以上菌索形成較少。若溫度適宜,在覆土2~3周之內菌索達到最大量,形成原基的密度也非常驚人,在10.1cm×10.1cm=102cm2的面積上可生成604個原基,相當于1㎡面積內有5.9萬個原基。如果這些原基都能發育成菇,每個原基都分別有機會長成5g、10g、20g或45g的蘑菇,理論產量分別如下∶
蘑菇單重(克) 5 10 20 45
產量(㎏/㎡) 295 590 1180 2655
生產實踐證明不可能達到上述產量,因為產菇數量不但受營養條件的限制,還受菇床平面生長空間的限制(圖23),并不是所有的蘑菇原基都發育成菇。例如,1個不開傘的蘑菇長到直徑5.6cm,重約45克,其所占據的平面為31.36cm2。以此算來,1㎡菇床一潮菇最多容納318個蘑菇,重14.3kg,這就是1㎡菇床產一潮菇的空間極限。荷蘭的家庭蘑菇工廠已達到這個產菇極限水平(參見第五章)。
從采菇省工的觀點而論,采大菇是合算的。尤其是開傘菇可以向空間發育,因而能突破平面產菇的空間限制。試驗表明,開傘菇的產量首潮可達25㎏/㎡!這高于未開傘菇的極限產量(14.3㎏/㎡)約74%。但是消費者更喜歡不開傘的小蘑菇,如價格較高的罐裝產品是直徑2.8cm、單重5.3克的小蘑菇。因而,蘑菇生產不能只追求高產率,更重要的是經濟高效益。
圖23 出菇量受平面生長空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