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球蓋菇,又名紅松茸、赤松茸。1922 年在美國首先發現,1930 年在德國、日本相繼發現,1969 年德國最早人工馴化成功,以后發展到波蘭、捷克、匈牙利和前蘇聯等國,逐漸成為歐美國家栽培的食用菌。
我國于上世紀 80、90 年代在上海、福建等地科研院所引進開始試驗、推廣大球蓋菇(紅松茸),近年來,大球蓋菇(紅松茸)已成為各地精準扶貧、種植結構調整的優勢品種,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全國大球蓋菇(紅松茸)種植面積已突破 6 萬畝,規模化種植大球蓋菇(紅松茸)不僅為菇農創收,還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使其成為生態農業的生力軍,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值得關注的是,大球蓋菇(紅松茸)在規模化栽培品種歷史時間并不長,無論是生物學特性還是栽培模式均與常規食用菌有所不同,從業者對大球蓋菇(紅松茸)認知的薄弱,栽培種植僅能實現 50%盈利。
為提高廣大從業者對大球蓋菇(紅松茸)科學的認識,完善大球蓋菇(紅松茸)規模化栽培體系及加工,促進大球蓋菇(紅松茸)產業健康發展,易菇網聯合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發起,在湖北武漢舉辦“2021 全國大球蓋菇(紅松茸)栽培技術高級研修班”,具體事項安排如下: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
易菇網
協辦單位:湖北省食用菌協會
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發中心
二、時間、地點
1、研修時間:2021 年 4 月 15-18 日(14 日全天報到)。
2、報到地點: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三、內容及安排
【第一天】 4月15 日
上午議題:
1、開班儀式;
2、食用菌基礎知識與產業發展概況;
3、大球蓋菇(紅松茸)的歷史文化與市場前景;
4、大球蓋菇(紅松茸)的形態結構與品種。
下午議題:
1、大球蓋菇(紅松茸)主要栽培菌株特性及區域適應性;
2、大球蓋菇(紅松茸)生物學基礎與生活史;
3、大球蓋菇(紅松茸)的遺傳育種方法。
【第二天】 4月16 日
上午議題:
2、菌種生產:母種、原種、栽培種制作及滅菌;
3、大球蓋菇(紅松茸)的主要栽培方式與技術; 4、原料準備與生產堆料發酵技術;
下午議題:
實踐操作:
1、大球蓋菇(紅松茸)的菌種分離、鑒定及保藏技術;
2、田地整理、下料、播種; 3、分組操作實踐:菌種廠參觀、實驗設備應用介紹、母種培養基制作。
【第三天】 4月17 日
全天實踐操作:
上午議題:
1、分組操作實踐:菌種分離(組織分離、孢子分離);
2、分組操作實踐:菌種活化、提純、復壯;
3、分組操作實踐:生產材料選擇及預處理;
下午議題:
1、分組操作實踐:拌料、裝瓶、裝袋、滅菌、冷卻、接種; 2、分組操作實踐:顯微觀察大球蓋菇(紅松茸)正常、衰老菌絲。 【第四天】 4 月 18 日
上午議題:
1、基地參觀;
2、田間栽培實踐操作。
下午議題:大球蓋菇(紅松茸)采收與加工及產品市場分析
1、養菌、出菇與病蟲害防控;
2、采收、分級、干制加工與保藏技術;
3、市場營銷策略;
4、案例分析、互動答疑、結業儀式。
四、授課老師
1、邊銀丙 華中農業大學 教授
簡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理學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控功能實驗室主任兼崗位專家。
兼任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香菇分會副會長,湖北省食用菌協會會長。《菌物學報》《食用菌學報》《菌物研究》編委,易菇網專家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大型食用真菌種質資源、分子生物學及遺傳育種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24 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神農科技獎一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5 項,國家認定品種 8 個。主編、參編教材或專著 5 部,發表 SCI 論文 40 篇,其它論文 100 余篇。
2、劉世玲 宜昌市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所長
簡介: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宜昌市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從事微生物菌種選育、微生物發酵技術研究、食用菌無公害、高產和規范化栽培技術研究、示范、推廣和菌種鑒定評審等工作。在食(藥)用菌菌種的選育、液體菌種發酵技術、食用菌無公害、高產和規范化栽培技術研究等方面有較深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兼任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三峽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 宜昌市食用菌協會名譽會長。 先后完成多項國家、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主持編制湖北省地方標準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部“全國星火科技二傳手”和湖北省科技廳“星火富民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擁有多項專利,發表論文 30 多篇。
3、王卓仁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高級農藝師
簡介: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高級農藝師,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用菌協會香菇分會副會長、中國農學會食用菌分會委員、易菇網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食用菌種質資源評價、新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工作,選育獲國家認定或湖北省審定食用菌新品種 8 個(第 1 選育人),發現并定名蘑菇屬新種 2 個,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3 項,獲中國科協“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4、馬曉龍 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發中心 主任
簡介: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學科主任,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十三五”武漢綜合試驗站核心團隊成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相關的研究工作,國審品種“華平 28”選育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主持和參與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科研項目 4 項,參與湖北省重大科技支撐項目 1 項,制訂武漢市地方標準一部,獲食用菌新型發明專利 2 項,食用菌發明專利 2 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食用菌相關科研論文 10 余篇,參與發表食用菌相關 SCI 論文 3 篇,獲湖北省食用菌成果登記一項,獲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一項。
5、周 雁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 講師 簡介:1999 年考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3 年 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2003 年-2009 年在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攻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碩博連讀),期間依托“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水稻白葉枯病抗病分子機理研究。2010 年起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博士后流動站開展開展毛木耳的遺傳圖譜構建及子實體發育相關基因的分離克 隆研究。現主要從事香菇、木耳等食用菌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
6、張 金 山東三生萬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市場總監
簡介:山東三生萬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先后參與了山東省星火計劃《大球蓋菇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湖北省技術創新重大專項課題研究菌渣高效栽培雙孢蘑菇和草菇技術等項目。2017 年 7 月—2018 年 6 月,在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擔任助教。2018 年 7 月,聯合畢業大學生自主創業,合伙創立了山東三生萬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參與舉辦了四期珍稀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共培訓來自全國 20 余省份的200 余名學員,將大球蓋菇等珍稀食用菌推向全國。帶領團隊先后榮獲德州市“青春擔當好團隊”“夏津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稱號,受到多家媒體的宣傳報道。
7、倪禮順 武漢緣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簡介:武漢緣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2012 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近十年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液體菌種推廣、珍稀菌類的仿生栽培、保藏加工、市場銷售等工作經驗,與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發中心合作共建珍稀菇栽培基地,創建首個武漢食用菌“互聯網+新農村體驗項目”,參與多個食用菌全產業鏈機構的定向培育,積極開展食用菌技術推廣工作,帶動農戶創收,栽培品種多次被推選為武漢市農科院合作成果展示。
五、有關事項
1、費用標準:理論研修及生產實踐全程 4 天 4800 元/人,費用包括:資料費、研修期間午餐和一次全體成員圓桌晚宴。
優惠信息:
① 3 月 31 日之前報名參加優惠至 3800 元/人;
② 4 月 10 日前報名并交費優惠至 4500 元/人;
③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成員及其推薦人注冊并交費優惠至 3500 元/人。
以上優惠只能選擇一種。
2、報名方式:本次學員報名注冊在線完成,擬參加的學員請用微信掃描識別以下二維碼,點擊“在線報名”,提交注冊信息,并使用微信支付費用即可注冊成功。

本次會議由武漢易菇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現場組織工作并開具發票,在注冊通道在線報名后,不方便手機微信支付的,也可將服務費通過銀行轉款至以下
賬戶:
開戶名:武漢易菇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軟件園支行,賬號:3202105809100199419。轉款時請填寫備注“姓名+研修
費”。
3、住宿統一安排,費用自理。(學員間可自行合住。)
4、研修班不安排接站,請學員自行到達報到地點。
5、為考慮學習效果,本期研修班限額 50 人,擬參加的學員請盡前報名。
6、本期學員將可享受蘑菇通(www.mogutong.com)網絡課程增值服務。
溫馨提示:對大球蓋菇(紅松茸)人工栽培持懷疑態度,覺得知識、技術、
經驗、思想、觀念不值錢的,不善于學習者,不建議參加研修。
六、聯系方式
電話:027-59905295,027-59905296
劉超 手機:13545887610 微信號:13545887610
何成 手機:17371250433 微信號:he1572257907
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
易菇網
二 O 二一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