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省科技廳主辦、貴州科學院承辦的“貴州省野生菌資源普查和保育關鍵技術培訓”開班。
培訓會由貴州科學院省生物研究所黨委書記何梅主持,貴州科學院院長譚紅在培訓會上安排食用菌團隊近期重點工作任務,科研機構服務企業項目“貴州主要野生食用菌產業化技術集成及示范推廣”單位、相關企業、基地人員和一線工人約60人參加培訓。
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彝華說,此次培訓會主要結合食用菌基地建設情況,致力于從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方面解決野生菌產業鏈中資源不清、方法不當等難題,推動共建我省首批野生菌示范基地,以更好助力脫貧攻堅。

培訓會現場舉行集中簽約儀式
會上,貴州科學院與銅仁縣2個野生菌產業示范點(印江縣纏溪鎮楓香坪村、印江縣合水鎮高寨村)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科技支撐關系,擬共建我省首批野生菌示范基地(菌種資源中心1個、菌根苗培育中心1個),開展松露、松乳菇菌根苗培育10000株,服務企業、合作社10個,培訓帶動從事野生菌產業化工作約2500人。
據了解,此次培訓旨在深入推動農村產業革命,進一步摸清我省野生菌資源家底,建設野生菌保育基地,實現野生菌產業化,推進全省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為此,貴州科學院邀請國內知名大型真菌專家廣東貴州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于富強研究員,聯合我省貴州大學農學院徐彥軍教授和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彝華,針對野生菌資源普查,野生菌保育和松乳菇、松露、羊肚菌、豬苓等生態栽培開展專題培訓。

參會人員合影
據悉,為解決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中野生食用菌資源利用程度低、產品缺乏、市場不健全等問題,推動我省野生菌產業化發展,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貴州科學院堅持“吃得安全、吃得科學,安全發展、可循可溯”的理念,以“示范核心技術、服務關鍵環節、引導三產融合發展”為目標, 自2018年10月起,逐步在資源調查基礎上建設野生食用菌保育及規范采收示范基地,目前已在銅仁(印江)、黔南(龍里、平塘)、黔東南(劍河)等地建成野生菌保育示范基地2200畝,力爭在2020年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及規范采收示范基地4個,總面積達到4000畝,輻射推廣50000畝,示范帶動農戶5000戶,戶均增收3000元。(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邱勝 圖/王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