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為傳統中藥材,自古就被譽為中藥的“四君八珍”之一。這個從“松濤里崛起的產業”目前發展情況如何?面對近年來出口量下滑的局面,產業該如何轉型升級?
在日前舉辦的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上,來自全國的一線專家、學者匯聚靖州,論道茯苓,共同分析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交流茯苓行業發展的最新科技動態,以期推動產業發展。
我國茯苓需求存在較大缺口
在松濤陣陣的林海里,蘊藏著一種神奇的珍稀菌——茯苓。
在我國傳統醫學中,茯苓的藥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
在我國,茯苓是臨床運用最多的四大傳統藥材之一,有“十方九苓”之說,是中藥復方和100多種中成藥的原料。以含有茯苓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為例,國內六味地黃的生產批文有800多個。僅在零售藥店中,六味地黃的年銷售額過億的企業有5家。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茯苓的提取物還具有利尿、鎮靜、抗腫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強免疫力和護肝的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對胃潰瘍有抑制作用。
自古以來,茯苓不但可以作為藥材,還經常被作為食材。一提到茯苓,老百姓可能還會想到一個著名小吃——茯苓餅。此外,茯苓還用于歷代宮廷御膳及民間食品如白雪糕、云片、茯苓酒、茯苓酸奶、龜苓膏、茯苓點心、長壽掛面等。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指出,我國是茯苓主產國,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2016年國內茯苓總產量20000噸左右,茯苓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以茯苓為原料或配伍祖方制作的中成藥和保健食品有數百種,需求量巨大,每年市場交易數以萬噸計,茯苓的種植業、加工業和出口貿易已經形成產業化。
“我國茯苓出口歷史悠久,目前出口占國際茯苓市場的90%以上,年出口額近5000萬美元。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中醫藥,供需矛盾近年來迅速擴大。”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若蕓坦言。
她分析稱,2014年-2016年,由于多地遭受洪水自然災害,各主要茯苓產區產量連續三年降低23%-30%,個別地方降60%。因,此2015年國內茯苓總產量在25000噸,2016年卻下降至20000噸左右。而我國干茯苓年需求量達3萬多噸,與2萬噸左右的年產量相比,缺口顯而易見。
這種缺口也意味著市場前景的廣闊。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未來五年,大健康產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約27%,中草藥資源已成為國家戰略資源,是醫藥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的物質基礎。無論是作為藥材原料還是食品加工產品,市場對茯苓的需求都非常強勁。
與會專家與茯苓從業者們都對茯苓產業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愿景充滿信心:“未來5年,乃至10年后,隨著大健康產業的興起,茯苓產業發展還會再上一個臺階。”
靖州:打造“國際茯苓之都”
“種植茯苓劃得來,不費事,抽點空就可以把它管理好。現在,我們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茯苓,周邊村子也跟我們的情況差不多。”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甘棠鎮樂群村,村民們提到種植茯苓都興致盎然。
地處湘西南邊陲、懷化市南部的靖州縣,是“中國茯苓之鄉”,是茯苓最適宜生長區和全國茯苓主產區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靖州就開始嘗試人工種植茯苓,并逐步摸索人工種植茯苓技術,最終走向產業化。
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書記張遠松介紹,靖州已形成全國最為完整的茯苓產業鏈條,是全國最大的茯苓菌種選育、種植、集散、加工基地。全縣種植面積近20萬畝,年集散茯苓7.8萬噸,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2/3。2016年,全縣茯苓產業總產值約25億元,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農村扶貧攻堅、地方財稅增加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
身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的王先有,從19歲起就與茯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40多年的茯苓種植生涯里,長期扎根一線,是靖州茯苓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
談到靖州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形成,王先有自豪地說:“主要有五個方面做支撐:有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有歷代茯苓從業者的堅持、有一個固定的干鮮茯苓交易場所、有精深加工產品及龍頭企業的帶動、有行業協會信息、技術的引導。”
在全縣共同努力下,靖州茯苓產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首先,茯苓害蟲茯苓喙扁蝽和白蟻的防治一直是茯苓產業化生產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幾年的示范推廣、宣傳帶動,防治白螞蟻危害的新方法普及率已達到了95%,結束了傳統種植茯苓必須依靠“六六六”防治白蟻的歷史,有效根除了種植環節農藥污染,解決了茯苓產品農殘問題。其次選育了“湘靖28”茯苓新品種,并與中國航天集團合作,使“湘靖28”茯苓菌種搭載上“神舟十號”,開啟了全國首創的茯苓航天誘變育種。
在育種研發方面,充分利用廢棄的松樹蔸、松樹根、松樹枝、松針、松木加工后的邊角料、松木屑進行袋料高效栽培,開辟了新的栽培技術途徑。
此外,當地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開發了抗腫瘤作用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口服液”、“補天膠囊”后,目前正在研發“茯苓多糖針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如今,靖州茯苓正朝前更新一輪高科技轉型升級方向邁進。王先有說,已開工建設的中國(靖州)茯苓科技產業園,到2020年,將成為集菌種選育、種植創新技術、精深產品研發、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發布、文化、旅游、產業觀光于一體的國際化科技園區。靖州茯苓人正在為打造“國際茯苓之都”而奮斗。
以深加工開拓“錢”景
雖然我國茯苓產業整體處于快速成長期,但也存在著精深加工產品不足、產品附加值偏低、缺乏品牌等問題。“以前農民把茯苓從地里挖出來,簡單處理一下就直接賣掉,只講種植和初加工,產業鏈沒有延伸,缺乏深加工產品。靖州這兩年已經開始轉型,把茯苓融入了食品中,但依然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王先有看來,眼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茯苓賣得好。
近年來我國茯苓出口的趨勢也反映出產業欠缺的短板。2009年-2016年,我國茯苓出口總額呈緩慢增長趨勢,出口均價逐年上漲,但出口總量下滑趨勢明顯。這與目前國內對茯苓深加工的研發投入不足,使得茯苓出口下降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單價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茯苓出口向高附加值類產品轉變。
王先有說,為此,我國應加大茯苓深加工產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產品如保健品、食品、化妝品等的研發力度,并提高科研轉化能力,促進出口穩定增長。特別要注重對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主要出口市場需求特征的分析,有的放矢開發熱度產品。
可喜的是,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食藥用菌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的認可,對食藥用菌的研究及開發備受關注。在支持與開發茯苓新型藥品研發的同時,各企業也廣開思路,全面開展茯苓保健食品、健康美容化妝品等新產品研制和綜合開發,茯苓產業鏈正在逐漸完善。
湖南補天藥業在首創性開發成功抗腫瘤作用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口服液”、“補天膠囊”后、又正在研發“茯苓多糖針劑”。
湖南補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韓云說,伴隨著《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及大健康戰略的實施,企業應當順應市場,深度開發茯苓高附加值產品,進行產業升級,加大力度開拓本土市場,挖掘消費新增長點,重點關注中獸藥、飼料添加劑、新型中藥飲片(配方顆粒)、茯苓加工尾料“茯苓皮”的開發與利用、茯苓特色食品等領域。
湖南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黎建新就靖州茯苓品牌化路徑提出了四點思路:即加工企業采取“三牌合一”的品牌營銷模式;成立專門的公用地理品牌管理機構;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監督作用。
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我國茯苓產業正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