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季節
平菇的孢子萌發以24~28℃為宜;菌絲生長溫度為7~40°C,以25~30°C生長最快;形成子實體的溫度要求,因品種而異,一般8~18℃,也有26~27℃和25~33℃的。上海地區一般9月至翌年的4月是人工栽培季節,這個時期的氣溫在25℃以下,菌絲體生長良好。
二、木屑栽培
過去人工栽培大都用榆、楊、櫟等樹的段木。現在瓶栽和大床栽培時,除了用合適的木屑作培養料外,還可用棉籽殼甘蔗渣或經過粉碎后的秸草、花生殼、玉米芯等作為培養料。木屑栽培可用廣口瓶、聚丙烯塑料袋等進行,將木屑培養料裝入后壓緊消毒。廣口瓶略低于瓶口0.5~1厘米,蘑菇瓶可裝到瓶肩偏上。經接種培養后,當菌絲布滿全瓶時,便可拔去棉塞,將瓶移入栽培室。溫度視品種為異。濕度要求85~90%。菌種瓶經7~10天栽培,多數瓶子的菌絲可分化出子實體原基,進入桑椹期,此時要特別注意保濕,再經7天左右,平菇長成便可米收。第一批采收后應除去菌柄和枯萎的小子實體,在瓶口上蓋塑料薄膜保 濕,這樣10多天后又可見第二批子實體生長,一瓶平菇菌種般可收三批菇。或采收第一批菇后,從瓶內挖出菌體放入盆、木箱、柳筐里,或壓成磚塊,經過保濕培養使之出菇。
三、棉籽殼栽培
將棉籽殼用水充分拌和,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用手緊握培養料,在指縫中有少量水流出)。培養料配制后,應立即壓成磚塊或鋪在菇房的大床上,料厚一般10~15厘米,床面要求平整,厚薄-致,干濕均勻。培養料壓塊或鋪床后,應立即播種。播種時-般采用穴播,穴距10厘米,深約2厘米。菌種塊不宜過.碎,以棗子大小為宜。菌種要略露料面然后弄平壓實。當天進房的培養料要當天播完。一瓶菌種可播種5~6平方尺。播種后,迅速緊貼床面覆蓋一層薄膜,保持床面濕潤,以利于發菌,控制雜菌的污染。培養料覆蓋薄膜后,由于料面水分的蒸發,往往會在薄膜內凝結成大量的水珠,影響菌絲的生長。因此,最好在覆蓋薄膜前,先鋪上一層報紙,然后再蓋上薄膜,這樣可緩沖薄膜下的水分,有利于菌絲的正常生長。
(1) 出菇前的管理
這一時期主要做好通風,溫度、濕度和防治病蟲的工作。平菇播種后,在薄膜覆蓋下,料的溫度較高,要注意床溫的變化,超過40°C應掀動薄膜,通風換氣,降低床溫。播種的菌塊,2~3天后可看到菌絲大量萌發,并向四周蔓延。如有雜 菌污染應迅速挖去。在適溫適濕及通氣良好的條件下,經30天左右,菌絲就能布滿床面,并,能深扎到宋底。這時,床面薄膜不宜緊貼料面,應適當撐起,既可保持床面的濕潤,又可進行通風透光,以利菌蕾的發生成長。
(2) 出菇后的管理
正常情況下, 播種至出菇需40天左右,菌蕾發生后要注意床面噴水保濕及通風透光。菇房的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每天噴水的數量可根據菇房及氣候條件而定,并要與通風透光結合起來進行管理。平菇的發生是一批一批的,每批高潮過后,將床面整理干凈,停水幾天,讓菌絲恢復并積累必要的營養物質,然后輕輕噴水,保持床面潮濕,切忌大水噴灌,以免水分積存在培養料上。經10余天,床面再次發生菌蕾,根據生育情況適當增加噴水量。
四、采收與加工
要及時采收,當平菇菌蓋八、九分展開時采收。如采收不及時,子實體過份成熟,則菌柄堅硬,質量下降,而且影響下一茬菇的發育生長,特別是成熟菇體飛散出來的孢子,落到菌絲塊的表面,容易形成一層粘液而引起根部腐爛,大量平菇孢子對某些人還會引起頭昏、胸悶、氣管炎等過敏反應。采收最好在清晨噴過少量水后進行,這樣不但能保持菌蓋新鮮不卷縮,味道鮮美,而且還能減少空氣中的孢子數量。采收的方法,一手按著培養料,一手捏著菌柄扭轉,以免影響其他菌蕾的生長。子實體常叢生成簇,宜用刀割取。留茬不宜過高,以免噴水腐爛。采收后的鮮菇應用刀切去老硬的菌柄基部。平菇一般以鮮食為佳,也可曬干或烤干貯藏,還可以加工成鹽水平菇,或制罐頭出口。
平菇的孢子萌發以24~28℃為宜;菌絲生長溫度為7~40°C,以25~30°C生長最快;形成子實體的溫度要求,因品種而異,一般8~18℃,也有26~27℃和25~33℃的。上海地區一般9月至翌年的4月是人工栽培季節,這個時期的氣溫在25℃以下,菌絲體生長良好。
二、木屑栽培
過去人工栽培大都用榆、楊、櫟等樹的段木。現在瓶栽和大床栽培時,除了用合適的木屑作培養料外,還可用棉籽殼甘蔗渣或經過粉碎后的秸草、花生殼、玉米芯等作為培養料。木屑栽培可用廣口瓶、聚丙烯塑料袋等進行,將木屑培養料裝入后壓緊消毒。廣口瓶略低于瓶口0.5~1厘米,蘑菇瓶可裝到瓶肩偏上。經接種培養后,當菌絲布滿全瓶時,便可拔去棉塞,將瓶移入栽培室。溫度視品種為異。濕度要求85~90%。菌種瓶經7~10天栽培,多數瓶子的菌絲可分化出子實體原基,進入桑椹期,此時要特別注意保濕,再經7天左右,平菇長成便可米收。第一批采收后應除去菌柄和枯萎的小子實體,在瓶口上蓋塑料薄膜保 濕,這樣10多天后又可見第二批子實體生長,一瓶平菇菌種般可收三批菇。或采收第一批菇后,從瓶內挖出菌體放入盆、木箱、柳筐里,或壓成磚塊,經過保濕培養使之出菇。
三、棉籽殼栽培
將棉籽殼用水充分拌和,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用手緊握培養料,在指縫中有少量水流出)。培養料配制后,應立即壓成磚塊或鋪在菇房的大床上,料厚一般10~15厘米,床面要求平整,厚薄-致,干濕均勻。培養料壓塊或鋪床后,應立即播種。播種時-般采用穴播,穴距10厘米,深約2厘米。菌種塊不宜過.碎,以棗子大小為宜。菌種要略露料面然后弄平壓實。當天進房的培養料要當天播完。一瓶菌種可播種5~6平方尺。播種后,迅速緊貼床面覆蓋一層薄膜,保持床面濕潤,以利于發菌,控制雜菌的污染。培養料覆蓋薄膜后,由于料面水分的蒸發,往往會在薄膜內凝結成大量的水珠,影響菌絲的生長。因此,最好在覆蓋薄膜前,先鋪上一層報紙,然后再蓋上薄膜,這樣可緩沖薄膜下的水分,有利于菌絲的正常生長。
(1) 出菇前的管理
這一時期主要做好通風,溫度、濕度和防治病蟲的工作。平菇播種后,在薄膜覆蓋下,料的溫度較高,要注意床溫的變化,超過40°C應掀動薄膜,通風換氣,降低床溫。播種的菌塊,2~3天后可看到菌絲大量萌發,并向四周蔓延。如有雜 菌污染應迅速挖去。在適溫適濕及通氣良好的條件下,經30天左右,菌絲就能布滿床面,并,能深扎到宋底。這時,床面薄膜不宜緊貼料面,應適當撐起,既可保持床面的濕潤,又可進行通風透光,以利菌蕾的發生成長。
(2) 出菇后的管理
正常情況下, 播種至出菇需40天左右,菌蕾發生后要注意床面噴水保濕及通風透光。菇房的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每天噴水的數量可根據菇房及氣候條件而定,并要與通風透光結合起來進行管理。平菇的發生是一批一批的,每批高潮過后,將床面整理干凈,停水幾天,讓菌絲恢復并積累必要的營養物質,然后輕輕噴水,保持床面潮濕,切忌大水噴灌,以免水分積存在培養料上。經10余天,床面再次發生菌蕾,根據生育情況適當增加噴水量。
四、采收與加工
要及時采收,當平菇菌蓋八、九分展開時采收。如采收不及時,子實體過份成熟,則菌柄堅硬,質量下降,而且影響下一茬菇的發育生長,特別是成熟菇體飛散出來的孢子,落到菌絲塊的表面,容易形成一層粘液而引起根部腐爛,大量平菇孢子對某些人還會引起頭昏、胸悶、氣管炎等過敏反應。采收最好在清晨噴過少量水后進行,這樣不但能保持菌蓋新鮮不卷縮,味道鮮美,而且還能減少空氣中的孢子數量。采收的方法,一手按著培養料,一手捏著菌柄扭轉,以免影響其他菌蕾的生長。子實體常叢生成簇,宜用刀割取。留茬不宜過高,以免噴水腐爛。采收后的鮮菇應用刀切去老硬的菌柄基部。平菇一般以鮮食為佳,也可曬干或烤干貯藏,還可以加工成鹽水平菇,或制罐頭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