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露地栽培工藝流程如下:培養料配制→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菌絲培養→劃口→催芽→出耳管理→采收→間歇期管理→采收。(一)季節安排與品種選擇:我國南北各地氣候差異較大,生產季節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而定。一般依據黑木耳最佳出耳溫度,結合考慮菌絲生長所需時間,確定菌袋生產季節。北方地區由于農戶生產量較大,日生產能力有限,而冬季氣候寒冷,可以提前1-2個月開始菌袋生產,長滿袋后冷藏備用。
通常南方黑木耳在春秋兩季出耳,北方黑木耳在4-9月出耳。黑木耳品種選擇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本地氣候和品種特性。黑木耳品種不僅要產量高,而且品質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雜性,才能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當前生產實踐表現良好的品種有黑29、Au916、新科等。小孔單片栽培要選用適合小孔栽培的碗片狀品種,耳片顏色以黑褐色、正背面區別明顯為好;一般選擇耳根小、展片好、圓邊、脈少、耳厚的優良品種。黑木耳多數菊花狀品種在小孔栽培時,子實體也易連片成朵,難以生產單片無根的優質木耳,不要輕易選用。
(二)代料栽培的準備:1.準備菌種 結合本地區氣候特點,確定栽培品種和制袋日期之后,需提前95- 100 d擴繁準備母種,提前80~90d生產準備原種,提前40d以上生產栽培種。黑木耳生產多采用枝條菌種和木屑菌種。木屑菌種成本低,菌絲定植快,不易污染。枝條菌種接種速度快,特別是能夠直接插到袋底,菌絲在枝條上下同時萌發,縮短培養周期。大規模菌袋生產中,環境控制條件較好,可以選擇使用液體菌種。液體菌種經過7~8d發酵后停止進氣,靜止觀察,菌球下沉,上清液澄清透明,表面無或有少量泡沫,菌球表面菌絲呈發散狀,表面菌種正常。黑木耳菌種不耐高溫,長途運輸及貯藏期間易高溫燒菌,應注意控制溫度。
2.準備原料、黑木耳是典型的木腐菌,但楊樹、柳樹等軟雜木屑栽培時產量和品質均不如柞樹千斤榆等硬雜木屑。盡管用秸稈完全替代木屑栽培可以出耳,但口感及產量均不如木屑栽培。堆積2年以上,經過充分發酵后的松木屑,也可以替代雜木屑栽培黑木耳。黑木耳代料栽培常用配方如下:(1)木屑80%,麩皮或米糠15%,豆粉2%,玉米粉1.5%,石膏1%,輕質碳酸鈣0.5%。(2)木屑55%,玉米芯25%,麩皮或米糠15%,豆粉2%,玉米粉1.5%,石膏1%,輕質碳酸鈣0.5%。(3)豆稈粉80%,麥麩或細米糠18%,石膏1%,石灰0.5%~1%。木屑以堆積雨淋一段時間的陳年木屑為好,麥麩應大片、新鮮和無霉變,米糠需采用油糠,石膏宜選用飼料用或食用石膏。3.準備出耳場地、黑木耳栽培主要以露地栽培為主,露地栽培應選擇開闊向陽場地,避風,近水源,交通便利,地面作畦,開排水溝。
(三)菌袋制作:菌袋制作包括配料、裝袋、滅菌、接種和菌絲培養等步驟。1.配料與裝袋 木屑應粗細混用,粗木屑占25%-30%為好。木屑要過篩,除去石塊、樹皮、樹婭、金屬等雜物。規模化生產中常使用攪拌機,進行三級抖料,使培養料充分混勻。培養料含水量應控制在60%-65%, pH 7~8,栽培中通常選用聚乙烯塑料袋栽培袋較細,帶口較小,最好采用裝袋機裝袋。大多采用塑料插棒固定接種孔,可以人工插棒,也可以機械插棒。
2.滅菌與冷卻、料袋置入滅菌鍋中之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鍋內溫度上升至100℃,控制進鍋蒸汽閥門的大小,使鍋內的溫度始終維持在98-100 ℃,至少保持10ho在滅菌結束前,加大火力使溫度升至99~100 ℃,隨后進入“悶爐”階段。高壓滅菌鍋需要設定特殊的滅菌程序,一般108 ℃4h即可達到滅菌效果。將棉花塞或海綿塞以及接菌器具一并包好,放入滅菌鍋內,與料袋同時滅菌。常壓滅菌后,讓其燜一夜, 自然冷卻,既是降溫過程,也是繼續滅菌過程。待鍋內溫度降至70 ℃以下后再出鍋。出鍋后也不可放在極端低溫下強制冷卻,防止料袋倒吸冷空氣造成污染。
3.接種與菌絲培養、接種環境及無菌操作要求與香菇代料栽培相同。菌絲培養室應衛生潔凈,通風條件良好。每立方米培養室可以用14 mL甲醛倒入7g高錳酸鉀,產生煙霧,進行空間熏蒸,也可使用專業氣霧消毒劑熏蒸消毒。將接種后的菌袋放在層架上,單層立放最為適宜,也可以多層橫向擺放,但菌袋彼此之間需留2-3cm間隙。整個菌絲培養階段應在黑暗或弱光環境下進行,門窗處均應采取措施遮光。
菌袋培養第1-3d,溫度維持在28~30 ℃,暗光培養,不通風;第4-9d后每天降溫1℃,盡量少移動。第10~20 d,菌絲進入快速生長期,呼吸代謝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菌袋開始升溫。此時應加強通風,進行翻堆,挑出染雜菌袋,并逐漸降溫至22-25 ℃。培養20d以后,加大通風量和通風次數,進一步降低溫度,并對環境適當增濕,特別應防止局部菌袋溫度偏高,造成“燒菌”。培養25~35 d之后,菌絲長滿菌袋。之后繼續培養6-7d,讓菌絲充分降解培養料,這個過程稱為后熟或“困菌“。
通常南方黑木耳在春秋兩季出耳,北方黑木耳在4-9月出耳。黑木耳品種選擇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本地氣候和品種特性。黑木耳品種不僅要產量高,而且品質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雜性,才能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當前生產實踐表現良好的品種有黑29、Au916、新科等。小孔單片栽培要選用適合小孔栽培的碗片狀品種,耳片顏色以黑褐色、正背面區別明顯為好;一般選擇耳根小、展片好、圓邊、脈少、耳厚的優良品種。黑木耳多數菊花狀品種在小孔栽培時,子實體也易連片成朵,難以生產單片無根的優質木耳,不要輕易選用。
(二)代料栽培的準備:1.準備菌種 結合本地區氣候特點,確定栽培品種和制袋日期之后,需提前95- 100 d擴繁準備母種,提前80~90d生產準備原種,提前40d以上生產栽培種。黑木耳生產多采用枝條菌種和木屑菌種。木屑菌種成本低,菌絲定植快,不易污染。枝條菌種接種速度快,特別是能夠直接插到袋底,菌絲在枝條上下同時萌發,縮短培養周期。大規模菌袋生產中,環境控制條件較好,可以選擇使用液體菌種。液體菌種經過7~8d發酵后停止進氣,靜止觀察,菌球下沉,上清液澄清透明,表面無或有少量泡沫,菌球表面菌絲呈發散狀,表面菌種正常。黑木耳菌種不耐高溫,長途運輸及貯藏期間易高溫燒菌,應注意控制溫度。
2.準備原料、黑木耳是典型的木腐菌,但楊樹、柳樹等軟雜木屑栽培時產量和品質均不如柞樹千斤榆等硬雜木屑。盡管用秸稈完全替代木屑栽培可以出耳,但口感及產量均不如木屑栽培。堆積2年以上,經過充分發酵后的松木屑,也可以替代雜木屑栽培黑木耳。黑木耳代料栽培常用配方如下:(1)木屑80%,麩皮或米糠15%,豆粉2%,玉米粉1.5%,石膏1%,輕質碳酸鈣0.5%。(2)木屑55%,玉米芯25%,麩皮或米糠15%,豆粉2%,玉米粉1.5%,石膏1%,輕質碳酸鈣0.5%。(3)豆稈粉80%,麥麩或細米糠18%,石膏1%,石灰0.5%~1%。木屑以堆積雨淋一段時間的陳年木屑為好,麥麩應大片、新鮮和無霉變,米糠需采用油糠,石膏宜選用飼料用或食用石膏。3.準備出耳場地、黑木耳栽培主要以露地栽培為主,露地栽培應選擇開闊向陽場地,避風,近水源,交通便利,地面作畦,開排水溝。
(三)菌袋制作:菌袋制作包括配料、裝袋、滅菌、接種和菌絲培養等步驟。1.配料與裝袋 木屑應粗細混用,粗木屑占25%-30%為好。木屑要過篩,除去石塊、樹皮、樹婭、金屬等雜物。規模化生產中常使用攪拌機,進行三級抖料,使培養料充分混勻。培養料含水量應控制在60%-65%, pH 7~8,栽培中通常選用聚乙烯塑料袋栽培袋較細,帶口較小,最好采用裝袋機裝袋。大多采用塑料插棒固定接種孔,可以人工插棒,也可以機械插棒。
2.滅菌與冷卻、料袋置入滅菌鍋中之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鍋內溫度上升至100℃,控制進鍋蒸汽閥門的大小,使鍋內的溫度始終維持在98-100 ℃,至少保持10ho在滅菌結束前,加大火力使溫度升至99~100 ℃,隨后進入“悶爐”階段。高壓滅菌鍋需要設定特殊的滅菌程序,一般108 ℃4h即可達到滅菌效果。將棉花塞或海綿塞以及接菌器具一并包好,放入滅菌鍋內,與料袋同時滅菌。常壓滅菌后,讓其燜一夜, 自然冷卻,既是降溫過程,也是繼續滅菌過程。待鍋內溫度降至70 ℃以下后再出鍋。出鍋后也不可放在極端低溫下強制冷卻,防止料袋倒吸冷空氣造成污染。
3.接種與菌絲培養、接種環境及無菌操作要求與香菇代料栽培相同。菌絲培養室應衛生潔凈,通風條件良好。每立方米培養室可以用14 mL甲醛倒入7g高錳酸鉀,產生煙霧,進行空間熏蒸,也可使用專業氣霧消毒劑熏蒸消毒。將接種后的菌袋放在層架上,單層立放最為適宜,也可以多層橫向擺放,但菌袋彼此之間需留2-3cm間隙。整個菌絲培養階段應在黑暗或弱光環境下進行,門窗處均應采取措施遮光。
菌袋培養第1-3d,溫度維持在28~30 ℃,暗光培養,不通風;第4-9d后每天降溫1℃,盡量少移動。第10~20 d,菌絲進入快速生長期,呼吸代謝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菌袋開始升溫。此時應加強通風,進行翻堆,挑出染雜菌袋,并逐漸降溫至22-25 ℃。培養20d以后,加大通風量和通風次數,進一步降低溫度,并對環境適當增濕,特別應防止局部菌袋溫度偏高,造成“燒菌”。培養25~35 d之后,菌絲長滿菌袋。之后繼續培養6-7d,讓菌絲充分降解培養料,這個過程稱為后熟或“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