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栽培原料
早稻草及晚稻草均可利用,晚稻草相對生育期較長,產量較高。稻草要求足干、新鮮和沒有霉變。如果大面積栽培,應提前收集,貯存備用。
2. 栽培季節
栽培季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或者其他菌類出菇淡季的季節來安排,江西及南方地區播種期宜安排在 10 月下旬至 12 月初,出菇季節在春節前后,如果要推遲或者提前出菇,需采用保護棚等措施來進行控溫發菌和出菇。
3. 栽培場地
栽培場地宜選擇近水源、土質肥沃、排水方便的田塊。場地在多雨的時候不可積水,富有腐殖質而又疏松的壤土上種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產量,避風、向陽,而又有部分遮蔭的場所,可以保證大球蓋菇的正常生長。
4. 整地作畦
首先在選好的栽培場地四周開好排水溝,防止雨后積水。把表層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邊,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壟形,中間稍高,兩側稍低,畦高10 厘米,寬 60 厘米,長不限,畦與畦間距離 50 厘米。如果冬閑田進行塑料保護棚栽培,可在頂部加上一層塑料遮陽網,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黃瓜、絲瓜等適當遮光,也可以另加草簾等創造半遮光、保濕、保溫的環境。
5. 浸草和預發酵
把凈水引入水溝中,將稻草直接放入水溝,邊浸草邊踩草,浸水時間一般為 2 天左右,也可以采用淋噴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體做法: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噴水 2-3 次,并連續噴水 6-7 天。稻草含水量把握方法,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將其擰緊,若草中有水滴滲出,而水滴是斷線的,表明含水量適度,如果水滴連續不斷線,表明含水量過高,可濾去多余水分,若擰緊后尚無水滴滲出,則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須補足水分再建堆。為防止建堆后草堆發酵、溫度升高而影響菌絲定值和生長,需要進行預發酵。具體做法:將浸泡過或淋透的草放在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寬約 1.5-2 米、高1-1.5 米的長度不限的草堆,隔 3天翻一次堆,10 天左右即可建堆播種。
6. 建堆播種
建堆要求:草料要盡量緊密結實;建堆后要便于行走操作,間距可適當縮小,以充分利用土地;堆形以梯形為好,底層較大,上面向內縮,以便于覆土;建堆的稻草料厚度 20-30 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 10-15 公斤。播種時將菌種掰成鴿蛋大小,點播在稻草之間。播種穴的深度 5-8 厘米,采用梅花點播,穴距 10-12厘米。菌種塊不要過碎,一般以鴿蛋大小為好,用種量 400-450克。建堆播種完畢后,在草堆面上加覆蓋物,覆蓋物可選用舊麻袋、草簾等。
7. 發菌管理
播種后的 20 天之內,一般不直接噴水于菇床上,平時補水只是噴灑在覆蓋物上,不要使多余的水流入料內。建堆播種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時觀測堆溫的變化,當堆溫在 20℃以下時,早晨及夜間加厚草被,并覆蓋塑料薄膜,待日出時再掀去薄膜。如果堆溫較高,需把覆蓋物掀掉,并在草堆中心部位間隔地打 2-3個洞,洞口直徑 3 厘米左右,洞深 15-20 厘米。
8. 覆土
播種后 30 天左右,菌絲接近長滿培養料時就可在草料表面覆土。輕輕挖開料面,檢查中、下層料中菌絲,若相鄰的兩個接種穴菌絲已快接近,這時就可以覆土。如早春季節建堆播種后遇多雨,可待菌絲接近長透料后再覆土;若是秋季建堆播種,氣候較干燥,可適當提前覆土。覆蓋土壤的選擇: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松,持水性能好。實際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選用質地疏松的田園壤土。覆土方法:把預先準備好的壤土鋪灑在菌床上,厚度 2-4厘米。覆土層濕度簡便測試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變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適宜。覆土后較干的菌床可噴水,要求霧滴細些,使水濕潤覆土層,但是要避免水進入料內。
9. 出菇管理
覆土后通常3-5天就能見到菌絲爬上覆土層,一般覆土后15-20 天就可出菇。覆土后主要的工作是調節好覆土層的濕度。此階段的管理工作的重點是保濕及加強通風透氣,要求保持覆蓋物及覆土層呈濕潤狀態。若覆土層干燥發白,必須適當噴水,使之達到濕潤狀態。當菌床上有大量子實體發生時,要加強通風,特別是采用塑料保護棚栽培,每天通風 1-2 小時。長菇期間,若遇到霜凍,要注意加厚草被,蓋好小菇蕾,同時少噴水或不噴水,防止直接受凍害。在出菇期的噴水、通風、采菇等管理過程中要輕拿輕放,特別是床面上有大量菇蕾發生時,可用竹片使覆蓋物稍隆起,防止碰傷小菇蕾。
10. 采收
當子實體的菌褶尚未破裂或剛要破裂時為采收適期,最遲應在菌蓋內卷,菌褶呈灰白色時采收。子實體從現蕾到采收大約需要 7-10 天左右。達到采收標準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體的下部,輕輕扭轉一下,松動后再向上拔起,注意避免松動周圍的小菇蕾。采菇后及時補平菌床上留下的洞口,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殘菇。采下來的菇,切去其帶泥土的菇腳,運往銷售點銷售或者烘干、腌漬。
早稻草及晚稻草均可利用,晚稻草相對生育期較長,產量較高。稻草要求足干、新鮮和沒有霉變。如果大面積栽培,應提前收集,貯存備用。
2. 栽培季節
栽培季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或者其他菌類出菇淡季的季節來安排,江西及南方地區播種期宜安排在 10 月下旬至 12 月初,出菇季節在春節前后,如果要推遲或者提前出菇,需采用保護棚等措施來進行控溫發菌和出菇。
3. 栽培場地
栽培場地宜選擇近水源、土質肥沃、排水方便的田塊。場地在多雨的時候不可積水,富有腐殖質而又疏松的壤土上種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產量,避風、向陽,而又有部分遮蔭的場所,可以保證大球蓋菇的正常生長。
4. 整地作畦
首先在選好的栽培場地四周開好排水溝,防止雨后積水。把表層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邊,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壟形,中間稍高,兩側稍低,畦高10 厘米,寬 60 厘米,長不限,畦與畦間距離 50 厘米。如果冬閑田進行塑料保護棚栽培,可在頂部加上一層塑料遮陽網,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黃瓜、絲瓜等適當遮光,也可以另加草簾等創造半遮光、保濕、保溫的環境。
5. 浸草和預發酵
把凈水引入水溝中,將稻草直接放入水溝,邊浸草邊踩草,浸水時間一般為 2 天左右,也可以采用淋噴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體做法: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噴水 2-3 次,并連續噴水 6-7 天。稻草含水量把握方法,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將其擰緊,若草中有水滴滲出,而水滴是斷線的,表明含水量適度,如果水滴連續不斷線,表明含水量過高,可濾去多余水分,若擰緊后尚無水滴滲出,則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須補足水分再建堆。為防止建堆后草堆發酵、溫度升高而影響菌絲定值和生長,需要進行預發酵。具體做法:將浸泡過或淋透的草放在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寬約 1.5-2 米、高1-1.5 米的長度不限的草堆,隔 3天翻一次堆,10 天左右即可建堆播種。
6. 建堆播種
建堆要求:草料要盡量緊密結實;建堆后要便于行走操作,間距可適當縮小,以充分利用土地;堆形以梯形為好,底層較大,上面向內縮,以便于覆土;建堆的稻草料厚度 20-30 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 10-15 公斤。播種時將菌種掰成鴿蛋大小,點播在稻草之間。播種穴的深度 5-8 厘米,采用梅花點播,穴距 10-12厘米。菌種塊不要過碎,一般以鴿蛋大小為好,用種量 400-450克。建堆播種完畢后,在草堆面上加覆蓋物,覆蓋物可選用舊麻袋、草簾等。
7. 發菌管理
播種后的 20 天之內,一般不直接噴水于菇床上,平時補水只是噴灑在覆蓋物上,不要使多余的水流入料內。建堆播種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時觀測堆溫的變化,當堆溫在 20℃以下時,早晨及夜間加厚草被,并覆蓋塑料薄膜,待日出時再掀去薄膜。如果堆溫較高,需把覆蓋物掀掉,并在草堆中心部位間隔地打 2-3個洞,洞口直徑 3 厘米左右,洞深 15-20 厘米。
8. 覆土
播種后 30 天左右,菌絲接近長滿培養料時就可在草料表面覆土。輕輕挖開料面,檢查中、下層料中菌絲,若相鄰的兩個接種穴菌絲已快接近,這時就可以覆土。如早春季節建堆播種后遇多雨,可待菌絲接近長透料后再覆土;若是秋季建堆播種,氣候較干燥,可適當提前覆土。覆蓋土壤的選擇: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松,持水性能好。實際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選用質地疏松的田園壤土。覆土方法:把預先準備好的壤土鋪灑在菌床上,厚度 2-4厘米。覆土層濕度簡便測試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變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適宜。覆土后較干的菌床可噴水,要求霧滴細些,使水濕潤覆土層,但是要避免水進入料內。
9. 出菇管理
覆土后通常3-5天就能見到菌絲爬上覆土層,一般覆土后15-20 天就可出菇。覆土后主要的工作是調節好覆土層的濕度。此階段的管理工作的重點是保濕及加強通風透氣,要求保持覆蓋物及覆土層呈濕潤狀態。若覆土層干燥發白,必須適當噴水,使之達到濕潤狀態。當菌床上有大量子實體發生時,要加強通風,特別是采用塑料保護棚栽培,每天通風 1-2 小時。長菇期間,若遇到霜凍,要注意加厚草被,蓋好小菇蕾,同時少噴水或不噴水,防止直接受凍害。在出菇期的噴水、通風、采菇等管理過程中要輕拿輕放,特別是床面上有大量菇蕾發生時,可用竹片使覆蓋物稍隆起,防止碰傷小菇蕾。
10. 采收
當子實體的菌褶尚未破裂或剛要破裂時為采收適期,最遲應在菌蓋內卷,菌褶呈灰白色時采收。子實體從現蕾到采收大約需要 7-10 天左右。達到采收標準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體的下部,輕輕扭轉一下,松動后再向上拔起,注意避免松動周圍的小菇蕾。采菇后及時補平菌床上留下的洞口,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殘菇。采下來的菇,切去其帶泥土的菇腳,運往銷售點銷售或者烘干、腌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