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百家號
出菇管理:溫度力爭控制在6℃~10℃的偏低棚溫,這樣菌袋溫度就能保持在10℃~20℃(30℃)。降低袋溫在頭潮管理中更為重要,這是因為頭潮菇時氣溫較高再加上大批次開袋,常使棚溫、袋溫迅速升高,以致燒袋死菇即捂棚,捂棚的菌袋菌絲活力喪失不再出菇。冬天棚溫過低時,可揭去覆蓋物進散光曬棚升溫。
濕度姬菇生長時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濕度來源于棚內墻體、地面蒸發和菇體蒸騰作用及人工洇水。加濕時要注意溫度情況,溫度高時濕度不可太大,否則高溫蒸騰作用強易產生高濕,而導致捂棚和悶棚現象。光線姬菇的發生需要光照剌激,光照強度一般小于40勒,此光強為晴天早晨東方泛起魚肚白時的光強。
溫度低時,光照強度可提高至200勒,此光照強度為晴天室內陰面的光照強度。進光通過撩揭塑料薄膜、覆蓋物實現,但需要雙側同時進光或單側交替進光,以防止菇體向光性彎曲。空氣通風換氣是姬菇生長的必要條件,整棚菇體呼出二氧化碳的量非常大,若不及時排出,就會形成柄肚大、帽尖細的畸形菇。而且長時間不通風,菇體會發生二氧化碳中毒而死亡(叫悶棚),死菇剔除后還能再轉潮。通氣的方法是揭膜通風。
采收加工姬菇長至柄長4厘米、菌蓋超過0厘米即可采收。采收時用手掐住一束菇,稍用力往下掰,方向是自一墩菇的下側逐束采起。采后的菇體,撕成單個,剪去毛根,進行分級,按鮮菇出售;也可制成鹽漬菇待售。
采菇后的端面菌絲層只可擇去枯死菇,不可搔菌把掉老菌皮。在溫、濕度合適的條件下很快出二潮菇、三潮菇,直至料水枯竭。“兩網、一板、一燈、一緩沖”夏季平菇栽培技術“兩網、一板、一燈、一緩沖”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夏季平菇栽培模式,具體方法是:播種前在菇棚外安裝遮陽網、以降低棚內溫度,提高菇體質量。
出菇前在通風口和入口處整體安裝60~80目的防蟲網;在菇棚內懸掛黃板;菇蚊菇蠅等害蟲具有趨黃性,誘殺效果好;在菇棚內安裝殺蟲燈,晚上接通電源后,產生藍光,吸引害蟲前往,趨之則觸電而死;在菇棚入口處設緩沖間,隔離菇蚊、夜蛾、谷蛾等害蟲成蟲,有效控制菇蚊、菇蠅對平菇等食用菌的危害,同時還可改善棚內通風,實現平菇安全高效生產,保障產品質量。該栽培模式在控制菇蚊、菇蠅危害方面效果顯著,能夠保證食用菌在高溫季節安全高效生產。但在日光溫室降溫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議生產中采取如下措施進行改進:在不影響防治蟲害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防蟲網孔隙度,選用60~70目的防蟲網,以利于通風。
菇房后墻設計成上下兩排錯開的窗戶,保證空氣流動;將遮陽網懸空在防蟲網30厘米以上,使兩網間形成空氣流動層;有條件的基地可考慮利用地下水降溫或者采用反光錫紙保溫被覆蓋降溫;加強排水措施,避免雨季棚內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