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搞要: 一、香菇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研究在香菇原生質體制備,進行了脫壁酶濃度及其組成、菌絲生理狀況、滲透壓穩定劑、酶解溫度、PH、酶解時間、菌絲培養基成發等七種因子的比較試驗,建立了制備香菇菌絲原生質體的優選條件,原生質體產量達10^7個/ml以上純化后的原生質體在以蔗糖為滲透壓穩定劑和添加10%菌絲提取液的再生培養基上再生率大20%建立了以 PEG(30%Wt6000)促融劑的化學融合方法融合率達10^4―10^5根據四極性異綜合結合高等擔子菌的遺傳特性和單雙核原生質體具有的不同特點建立了在香菇種內和種間的原生質體融合中,以單核體為親本融合形成雙核后以自然性狀標記為主以同功酶拮抗反應酶活性和出菇試驗為輔的融合子鑒定方法,在香菇種內原生質體融合中以單核原生質本為親本篩選出形成雙核體的融合子經測定這些融合子與親本形在明顯的拮抗瓜的生化性狀差異,并在木屑代料培養基上發育成子實體。在香菇種間原生質體融合中以香菇( 闊葉樹為生長基質)和虎皮香菇(以針葉樹為基質)為親本構建了32個種間融合子這些融合子與親本相比形成了新的特性:融合子雙核體菌絲無鎖狀聯合但能形成了實體對種間融合子進行的生理生化及遺傳性狀的測定結果表明,在融合子中大部分出郵以虎皮香菇遺傳性狀為主的融合子類型但也有部分中間型在一些指標中還出現超過雙親的性狀。二、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在香菇育種上的應用選擇了不同生態型和基因型的香菇栽培種和野生種菌株為親本進行了8個組合的香菇種內原生質體組合,建子27個香姑種內融合子經過兩年小區栽培試驗和上海市香菇菌種考評試驗,篩選出兩個具有優良栽培性狀的融合子,它們分別比我國香菇主要栽培種7402增產24%和15%現已在上海和全國各省進行中試。三、異綜結合食用菌的原生質體單核化研究:根據食用菌菌絲體在帛備原生質體時形成無核、單核和雙核三種類型原生質體的現象,系統地研究了異綜結合食用菌的原生質體單核化現象和遺傳規律通過技術上改進,準確穩定地從不同異綜結合食用菌的雙核菌絲體中得到大量的單核原生質體并測出了單核原生質體的交配型,菌絲生長速度纖維素酶活性等性狀通過研究得出⑴原生質體單核化是異綜結合食用菌在原生質體制備和再生中的一個普遍現象⑵單核原生質體是沒有經過減數分裂不同于孢子單核體的無性后代是研究食用菌遺傳性狀的重要材料這兩個結論。根據這一研究結果提出單核原生質體在食用菌育種上應用的理論。由于單核原生質體是具有特殊遺傳背景的無性單核體,利用這一材料做為雜交育種的親本可以克服常規育種中很多的局限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建立香菇原生質體制備、再生和融合的優選條件基礎上,構建了具有新遺傳特性的127個香菇種內融合子和32個香菇與虎皮香菇的種間融合子。經過兩年的多點栽培評比,結合遺傳變異分析和雜種優勢的生理生化指標測定,篩選出二個具有優良栽培性狀的香菇種內融合子香融1(農1)和香融 2(農2),這兩個細胞工程菌株比我國香菇主栽培菌種7402分別增產24%和 15%,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并具有菇形好,菌肉厚等特點。大面積生產表明:“滬農1號”每100kg段木產干菇2kg,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42.9%,花菇與厚菇率高出25~50%,符合出口標準的達80%以上,接種成活率為98%,在浙江和江西等省山區推廣應用面積為2770萬kg段木推廣程度16.8%,已統計到的社會效益分別比對照菌株和國內代料主栽品種增產 38%和56%,該菌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大面積推廣5年持續高產穩產,菇形圓整,肉厚柄短,推廣面積8380.5萬段,已統計到的社會效益達12500萬元,88年創匯88萬美元,以上兩菌與國內同類菌種相比,具有優質高產的明顯特點。聯系地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郵政編碼:201106 電話:62418660-92 聯系人:黃渭蘋。獲獎情況:一九九○年度上海市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一九九一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