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菌是食用菌生產中很令人傷腦筋的問題之一,會引發諸如幼菇死亡、出菇困難甚至不出菇等問題。燒菌在夏秋季節發生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但在調研中發現,冬季更是燒菌發生的季節,這似乎有悖常理,但現實就是如此。綜合多年的實踐經驗,結合食用菌的生物特性,筆者分析冬季燒菌一般可分為四種情況,其癥狀表現和發生原因以及應對措施如下:
一、癥狀表現和發生原因 (一)嚴重燒菌。表現為基料全部發黑或變成黑褐色,其中連所播種的菌塊亦變黑或變褐,發菌棚內有一股濃重的潮霉味,只要不清除菌袋,即使強制通風,該霉味仍然極濃。其發生原因是菌袋堆積過多,密不透風,失于管理,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時所產生的生物熱在袋內積聚不能散發,達到或超過42℃時即形成燒菌現象。這種燒菌是最為嚴重的,發生過燒菌的基料,即使再重新播入菌種,食用菌的菌絲也不能生長。(二)中度燒菌。發生原因同上,但程度減輕,從表面看,菌袋多無異常,只是重量嚴重減輕,橫向切開菌袋即可發現,菌柱周邊1~2厘米厚度為正常白色菌絲,形成一個明顯的白圈,圈內基料含水率較低,菌絲稀疏、發暗,基料較酥、松、散。這種燒菌一般是經過了38℃左右的高溫,出菇表現為難以現蕾、幼蕾死亡等。(三)輕度燒菌。菌袋表面無任何異常,重量與正常菌袋基本持平略偏低,橫向切開觀察,僅在菌柱內心直徑約5厘米左右有松散現象。出菇表現為現蕾偏遲,蕾量偏少,死蕾量較正常偏高,第二潮菇遲遲難以發生,即表現為轉潮慢。菇農多認為是菌種問題或者是病害,其實不然,是由于燒菌后造成菌絲活力差、抗性差,第二潮菇出后很可能會有病菌趁虛而入形成浸染,盡管后期表現為浸染性病害,但其誘因卻是燒菌。在低溫季節菌袋內溫度一旦達到35℃,即可發生該現象,但卻極易被忽視。(四)出菇期燒菌。這種情況只在菌墻式栽培或菌畦栽培時出現,原本正常完成發菌的菌袋,進行覆土后菌絲繼續營養生長并產生相應熱量,在覆土層熱量得不到散發而形成積聚,較高的熱量促使菌絲加快生理成熟,表現為現蕾早、出菇齊,但菌蓋偏薄,子實體較正常偏輕,然后第二潮菇很難發生,或者零星發生,并出現幼菇死亡、菌蓋變黃、變褐等癥狀。
二、應對措施 (一)碼堆發菌。為使菌袋內溫度拜高,可將菌袋碼4~5層,5℃以下時還應覆蓋塑料薄膜、保溫被之類,但在播種3天后,應每天不少于2次、間隔10小時左右檢查一次菌袋內溫度情況,尤其播種7天后,氣溫變化較快,一旦達到30℃,即應迅速撤掉覆蓋物,并按“上下換位”的模式進行倒垛,待菌袋內溫度下降到15℃以下時重新覆蓋,重復管理操作。(二)三層發菌。不急于發菌和出菇時,可碼放3層進行常溫發菌,菌袋上不覆蓋任何保溫材料。在1~2月,一般不會發生燒菌現象。該法發菌需時間較長,適合預備發菌、春季出菇的生產。由于低溫發菌速度較慢、菌絲粗壯,故該法尤其適于爆發出菇的菌絲后熟培養。(三)立體栽培出菇。菌墻(畦)出菇是1980年末研究并推廣的,技術壽命約10年時間,近幾年已被淘汰,其原因就是出菇期燒菌,建議生產中使用立體栽培方式,并結合爆發出菇技術進行管理。如有的菇農將爆發出菇的廢菌袋繼續管理出菇,也可進行菌墻或菌畦的覆土出菇,這樣便不易發生菇期燒菌問題。(四)燒菌現象多發生于生料或發酵料栽培,但這并不是說僅在生料或發酵料栽培上發生,熟料栽培使用大規格塑料袋或菌袋碼放,密度較大時同樣也可發生,如使用寬28厘米的塑料袋進行熟料栽培雞腿菇,也會大量發生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