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很多地區種植的平菇正值出菇期,受天氣、種植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黃菇病發生極其普遍,給菇農造成了不少的損失。黃菇病包括細菌性斑點病、細菌性黃腐病和枝霉菌軟腐病三種,提醒菇農做好病害的預防。
細菌性斑點病 這種病害一般在高溫高濕季節發生,但在近幾年的平菇生產中,冬季也時有發生。發病時在平菇子實體的菌蓋上形成褐黃色的小斑點,初期為小斑點,后期斑點相連形成大的病斑,使菇體的商品價值大大降低。發生的原因是噴水過大,菇體對水分的吸收能力有限,停留在菇蓋上的水分短時間內難以吸收,菇蓋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導致細菌入侵,形成侵染斑點。
細菌性黃腐病子實體感病初期為黃色,生長停止,最后腐爛,病菇散發出難聞的腥臭味。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生這種病害,致病原因主要是菇棚內的菌袋擺放密度過大、菇棚通氣不良。
枝霉菌軟腐病子實體感染病菌后,在菌柄及菌褶都長滿白色的菌絲,菌柄基部呈現水漬狀軟腐。該病與細菌性病害的區別是,在發病子實體上有白色的菌絲,一般不散發出臭味,病菇稍稍觸動即可倒下,呈污黃色。
要想避免黃菇病的發生,生產中菇農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控制棚內濕度。將棚內濕度控制在95%以內,每次噴水都應注意通風換氣,特別是在冬季,子實體生長較慢,對水分的吸收慢,更應該注意噴水方法,杜絕噴關門水,防止夜間濕度過大。二是合理堆放菌棒。菌棒在菇棚內擺放應該以寬松為主,菌棒與菌棒之間預留一定的空隙,以便將出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生物熱散發出去。三是及時摘除病菇。無論由哪種病菌引起,病菇一旦在菇棚中出現,都要及時摘除,并噴灑霉斑凈、保清、萬消靈等藥劑防治。
在此提醒,出菇期間,不管有沒有黃菇病發生,最好每隔6~7天在菇棚內均勻噴灑一次霉斑凈或保清等溶液,杜絕黃菇病的發生。在殺菌劑防治的過程中,配合噴施一定濃度的壯菇抗病類促長劑如菇盛、菇寶樂等,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