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阿魏菇,又名刺芹側耳白色變種。在新疆,因為生于傘形科大型中藥材——阿魏的植株或阿魏灘上,民間習稱阿魏菇或天山神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南歐—北非—中亞內陸地區春末夏初發生的品質極為優良的一種大型肉質傘菌。下面為大家介紹白阿魏菇的栽培技術:
一、 生物學特性
雖然白阿魏菇的生物學特性已進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但和其他食用菌,如雙孢菇、香菇的研究相比,研究工作還有待深入和加強。
1、水分 白阿魏菇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培養基料水分比100:100—260都能生長。子實體在空氣相對濕度87%-95%時,生育正常。在低溫(6-7°C)干燥條件下,菌蓋表面常發生龜裂。由于白阿魏菇個頭大,菌肉厚,因此抗干旱能力比其他食用菌強。
2、營養 白阿魏菇在自然界主要發生于傘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等植物,曾有人認為是寄生菌,不能人工栽培。實驗證明白阿魏菇是一種腐生菌,有時也兼有寄生的性質。但人工栽培時,其栽培材料比一般的側耳(平菇)狹窄得多。經過不斷的馴化和改進,現在利用闊葉樹的木屑(甚至松木屑)、棉籽殼、麩皮為主要原料都可栽培成功。
3、溫度 白阿魏菇是一種中低溫型食用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28°C,在35-36°C菌絲停止生長,菇蕾分化溫度10-13°C,子實體發育溫度在15-18°C。經選育的高溫型菌株(KH2)出菇溫度為25-30°C。
4、光線 白阿魏菇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菇蕾分化需要散射光,在200-500IX光照條件下子實體發育正常。
5、空氣 白阿魏菇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需要新鮮的空氣,在不通風的菇房中,容易產生畸形,甚至產生羊肝菌狀或玫冠狀子實體。
6、PH 白阿魏菇在自然界生長在阿魏的根上,白阿魏根系土壤微堿性土壤,PH值為7.58。研究表明白阿魏菇的菌絲可以在PH為5-11的基物上生長,但最適PH值為5.5-6.5。
7、其它 在25°C下,白阿魏菇菌絲35天左右達到生理成熟,從接種到采收結束約需60天,每袋采收一次或二次,菇潮間隔約14天。
二、栽培技術
1、 栽培材 料 主要材料 闊葉樹(楊樹、柳樹)木屑、棉籽殼 輔助材料 麩皮、蔗糖。
2、 栽培方式 可采用瓶栽廣口瓶或525克罐頭瓶)袋栽 目前主要采用袋栽。
3、 栽培季節 以冬—春較為理想。第一批在11月到第二年2月;第二批12月到第二年3月;第三批在1月—4月。
4、 栽培場所 符合白阿魏菇生長發育條件的簡易菇房或專業菇房。如果在空調菇房(有制冷設備也可以進行周年栽培)。
5、栽培方法 (1)、母種 從新疆或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引進,或用孢子或組織分離獲得。(2)、原種 把母種接在木屑棉花籽殼麩皮培養基上,在25-28°C保溫培養30-45天。(3)、栽培管理 當袋內料面或側面出現菇蕾(原基)時,把達到生理成熟的栽培袋,移到明亮的菇房進行開袋管理。把袋口棉塞拔掉,把袋口塑料下翻,露出原基和料面,菇房濕度保持在80-90%,根據蒸發量時時噴水于地面保濕,菇房溫度控制在15-20°C。開袋后經11-12天,就可以采收。白阿魏菇的生物學效率50-65%。一般只采收一次,偶爾可采收2次。(4)、采收 白阿魏菇菌蓋完全開展時就應采收。過早采收,產量低,過遲采收,品質下降。(5)、銷售和加工 白阿魏菇以鮮銷最好,口感、味道都最好。由于白阿魏菇質地致密,含水量低,個頭大,肉質厚,也可遠距離運輸。冷藏溫度不夠,鮮菇易產生異味,應多加注意。白阿魏菇不易變色,很適合切片加工,縱切和橫切之后,在45-70°C的烘干,可以制成名優特產“阿魏菇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