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水分管理。出菇后噴水的原則,應掌握菇多時多噴,菇少時少噴,前期多噴,后期少噴。前期土層噴水的基本原則是一潮菇2次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大小時,需噴1次出菇重水,當每潮菇采收完后,再噴1次水,以供應下潮菇形成時所需要的水分。后期因氣溫逐漸降低,出菇密度減少,潮次變得不甚明顯,噴水量應相對減少,并采取輕噴、勤噴的方法。
溫度及空氣相對濕度的調節。蘑菇出土后,溫度在13-16℃范圍內為佳,菇棚內濕度應保持在90%左右。
通風。出菇后菇棚內必須保持空氣新鮮,隨時注意做好菇棚通風換氣工作。菇棚內二氣化碳濃度若超過0.5%以上,便會抑制子實體的生長和形成。在出菇管理中,水分、濕度、通風三者密切相關,想到影響,彼此制約。若通風不夠,常出現稀菇、紅菇、銹斑菇、長腳菇等,若通風過多,濕度不夠,往往出現不菇、薄菇、開傘菇。通風多少又會直接影響濕度的變化。
二、采收
適期、分批采收。采收過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潔、衛生、無污染。采菇前面床面不噴水,否則影響品質和保鮮期。
按照收購標準,采菇一定要及時。在第一、二潮的高峰期,子實體生長速度特別快,為了保證質量,一天需采菇2-3次,采菇時,動作要輕快,削根要平整,一刀切下,注意菇體整潔,防止菇體帶泥。每天采菇結束后,應及時將老根撿出,菇穴用土填平,以防積水淹菌及雜菌感染。
三、病蟲害防治方法與措施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雙孢菇品種,制備生活力強的生產菌種,科學發酵,應用二次發酵技術,使培養料充分腐熟,菇房保持良好通風,清潔衛生,及時摘除病菇,使用符合飲水衛生標準的水源的,創造適宜雙孢菇生長的溫度、溫度、空氣、光照和酸堿條件。
物理防治:利用日光曝曬、高溫悶棚、黑光燈誘殺等措施。菇房的門窗、通風孔安裝60目窗紗,做到隨手閉門、經消毒隔離帶進棚。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農藥如農用鏈霉素。生物防腐保鮮劑、天然殺蟲劑防治病蟲害。
采用低毒低殘留或無殘留藥劑防治:褐腐病、褐斑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含有效氧150cm/L漂白粉溶液。木霉、青霉、曲霉:用克霉靈200倍液處理發病部位。菌蠅、菌蚊、癭蚊:用菊酯類蟲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菌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