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形勢、新考驗,食用菌生產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市場的要求就必須探索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及時調整好發展的步伐,符合未來發展的方向。
1 以調優產業結構為重點,逐步實現多菌并舉,協調發展
中國是全球上擁有食用菌品種較多的國家,據統計,我國擁有980多種各類食用菌,其中有一半具有藥用功效,經過食用菌人工馴化栽培和培育,我們已種植60多種,在食用菌市場交易中,香菇、木耳、平菇、雙孢菇、草菇、金針菇、杏鮑菇、白靈菇等13個品種銷量較大,同時有一部分珍稀品種也被菇農推廣種植。如:真姬菇、蛹蟲草、大球蓋菇、茶樹菇、灰樹菇、黑平菇等,使食用菌的品種越來越多,人類的膳食結構得到極大改善。從2005年開始,西峽就提出了“限額采伐,控制規模,調整結構,草木并舉”的食用菌發展思路,嚴格控制袋料香菇生產規模,大力發展草腐菌;2006年后又提出了“全面禁伐,穩定規模,菌材外調,持續發展”的外向化發展戰略,決定全面禁伐天然林,實施菌材外購計劃,由政府統一組織到東北三省和湖北、湖南、山西等地進行資源考察和洽談,與東北大型林場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用關系,每年購進一定數量的菌材,既保住了西峽的香菇產業,又實現了生態植被的有效修復、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西峽縣在食用菌生產中,多年來形成了以香菇為主導一統天下的格局,從2007年開始,該縣逐漸在丁河、重陽、陽城等鄉鎮推廣種植白靈菇、草菇、雞腿菇等品種,試驗取得了一定成功,菇農有了一定收益,以后隨著國內禁伐令的逐步實施,將會形成香菇、白靈菇、雞腿菇、草菇、黑平菇多菌齊頭并進的局面。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以消耗林木資源為主的袋料香菇,逐漸穩定在一定規模,在推廣應用節材技術,添加替代物、滅菌爐柴改煤等措施的同時,食用菌生產將發生“三個轉變”,即:由木腐菌為主向木腐菌、草腐菌并舉轉變,由季節性生產向常年生產轉變,實現四季有菇;由單一種植向產業化經營轉變,把食用菌品種結構調優,生產時間調長,產業鏈條拉長,產業規模調大,經濟效益調高。
2 以創辦深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提高食用菌的產業附加值
當前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銷售僅停留在干、鮮果買賣的初步階段,食用菌的加工也僅停留在以簡單加工包裝為主、精細深加工為輔,簡單加工包括干品包裝、鹽浸、糖水泡、膨化品如低糖菇脯、凍干食用菌、抽真空包裝、罐頭以及利用殘菇和下腳料加工的香菇丁等休閑食品和即食食品等,而精細化加工則包括各種保健用品、飲料、酒品 、藥品、化妝品等等,如利用靈芝子實體和靈芝孢子粉制成的靈芝制劑,采用菌類的營養成分提取的菌片、菌粉等。只有以開放的姿態,招商引資的手段,創辦食用菌深加工龍頭企業,才能提高食用菌產業的附加值,增加菇農的收入,西峽縣從2008年開始創立食用菌工業園,征地1000畝,引資12個億,創辦了仲景牌香菇醬、綠潤達綠色菌類加工廠、新大地菇業公司等食用菌深加工企業,使本地所生產的香菇就地加工、生產和轉化,提高了香菇的價格。
3 以食品安全為目標,實現食用菌的有機化種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用菌安全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國家設置“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實行香菇為主的食用菌有機化種植是當務之急,“西峽香菇”連續多年久盛不衰,秘訣就在于有機化、標準化種植,根據上海農科院對“西峽香菇”的抽樣檢測,無重金屬超標和農藥殘留現象發生。
一是在原輔材料環節實行定點供應。所提供的原輔材料要通過檢疫檢測后重點供應,確保源頭安全。二是按照無公害、有機化的要求,進行場地選擇。三是要按照歐盟20世紀90年代制訂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法(EU2092191)及其補充條款和標準執行。
4 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標準化出口示范區建設
香菇標準化生產是對香菇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制定標準實施標準的全過程,通過標準化生產達到提高香菇的質量品質,進而推動食用菌基地建設和示范區建設。從根本解決和避免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各環節、加工過程和貯運銷售等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影響。西峽香菇生產實踐中獨創了“三改四化”模式,“三改”即:改木香菇棚架為水泥制棚架,起到永久、環保、保護生態的作用;改水土路面為硬化路面,解決生產條件差的問題,改香菇生產臟亂差環境為凈化美化生產環境。做到安全生產,提高標準化生產意識的作用;“四化”即:標準化。就是全面推行食用菌標準化生產。集約化,就是因地因戶制宜,實行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生產模式;產業化,就是從縣到鄉、村,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產銷聯合;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化農業的理念打造和經營食用菌產業,實現食用菌產業科學發展,真正高標準、高質量把香菇基地打造成綠色食品的生態園,標準化生產的示范園,普及食用菌生產技術的科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