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杭州 310024; 2 浙江省食用菌協會 杭州 310006;3 海寧市丹宏農產品有限公司 浙江海寧 314406)
摘要:本文簡述了浙江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介紹了發展以食用菌為中心的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對已有工作成果做了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我國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早在《周禮》中就記載有木耳的栽培,《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木耳的烹調方法。目前我國栽培的食用菌產量大、品種多,但人均消費量較少,我國年人均消費不足0.5kg,而香港人均年消費量高達4.8kg,美國1.5kg,日本3.0kg[1]。今后我國食用菌消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1.浙江省食用菌產業現狀
1.1食用菌產量迅速提高
浙江是全國食用菌重點產區,“八五”期間年均生產總量達到32萬噸,“九五”期間達到58萬噸,增漲80.1%,“十五”期間達到61萬噸,增漲5.6%。到2011年,已經達到116萬噸,產值超85億元,與2005年相比,總產量增長1.9倍,產值增長2.2倍。
1.2食用菌從業農民增收顯著
浙江無論食用菌生產還是出口量均列全國前茅。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農民收人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全省已發展了60多萬專業戶,吸納了近200萬的農村勞動力,超億元產值的市、縣有11個。在主產區和山區,食用菌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財政和農民收人的重要渠道[2]。
以江山市為例,自江山市發展食用菌十多年來,全市食用菌從業人員已達到5萬多人,菇農戶均收入達到3.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358元[3]。
1.3區域布局,高度聚集
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全省食用菌生產已初步形成了以龍泉、慶元、云和、縉云、磐安的香菇;蒼南、富陽、嘉善、平湖的蘑菇;開化、常山、江山、長興、黃巖的金針菇;開化、云和、景寧、淳安的黑木耳;龍泉的靈芝;常山、江山的猴頭菇等六大生產基地。這些基地年鮮菇產量70萬噸、產值6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78.7%和79.2%[4]。
2.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情況
2.1食用菌循環經濟的作用和意義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環境,通過物質的不斷循環利用來發展經濟。食用菌生產就是循環利用農林牧及加工下腳料等廢棄資源的過程,其核心就是多級利用資源,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食用菌能夠分解、吸收、利用人和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的諸如木質素等大分子物質,經生物發酵后轉化為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物產品,使農業有效資源得到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地循環利用。生產剩余的菌渣富含菌體蛋白和小分子有機物,是優質的生物飼料和有機肥,可還田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產量,同時為食用菌生產積累更多的原材料,是適合我國農村生產現狀的循環經濟模式[5]。
2.2食用菌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為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7省市區的調查顯示,我國從事食用菌生產及相關產業的人員超過了2500萬,食用菌栽培已發展成與種植業、養殖業并重的農村三大產業之一[6]。
近年來,食用菌栽培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尋找新的培養料或對培養料進行重復利用已成為當前食用菌生產降低成本,農民增收的當務之急。陳小央等利用蠶豆種子下腳代替米糠栽培金針菇并相應調整栽培工藝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證了金針菇的產量和品質[7]。金針菇生產結束時對纖維素等利用不完全,廢料易滋生害蟲,不便直接還田,范可章等通過試驗確定以金針菇廢料與棉籽殼以3:7的比例混合可配制用于平菇栽培的培養基[8]。陶陶等又利用平菇菌渣栽培雞腿菇,通過優化確定在配方中添加不超過35%的平菇菌渣,可確保獲得預期收益[9]。
杭州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研發以廢生物質材料配套設備對農作物秸稈、城市園林修剪后樹木枝椏、菌袋廢料進行加工,制成生物質材料、人造菇木、生物質燃料。
2.3浙江食用菌循環經濟部分發展模式
2.3.1淳安模式
淳安縣2006年開始引進利用桑枝栽培黑木耳、秀珍菇等技術,至2009年全縣共生產桑枝黑木耳、秀珍菇等食用菌225l噸,產值達到4000余萬元[10]。桑葉養蠶、桑枝栽菌、菌糠肥田,淳安縣實現了對桑樹的綜合整體利用。菌糠除了可以肥田外,還被用來栽培雞腿菇、金福菇。
淳安采用 “桑枝黑木耳—單季稻”輪作的栽培模式,根據對典型農戶2007—2008年度調查顯示,桑枝黑木耳—單季稻種植4135.2 m2,黑木耳實現每平方米純收益12.14元;單季稻每平方米純收益1.09元。
2.3.2平湖模式
2000年平湖市針對蘑菇生產標準不一、產品競爭力低的現實,主動嘗試聯戶直銷的產銷模式,當年即為參加聯合體的20多戶菇農銷售鮮蘑菇203噸、創產值94.6萬元,為菇農增收20多萬元。截至2010年底,共組建蘑菇專業合作社12家、入社菇農726戶,占全市蘑菇栽培面積的75%。蘑菇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合力打造地域品牌,積極開拓上海、蘇州市場,使得平湖70%左右的優質品牌鮮蘑菇銷往上海、蘇州等市場,為菇農增收1200多萬元[11]。
3發展食用菌循環經濟的主要經驗
3.1因地制宜確定合適的食用菌發展戰略和路徑
食用菌生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栽培技術、氣候、原材料、菌種、資金、交通等均會影響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方式的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鼓勵工廠化栽培,以適應食用菌行業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條件欠缺地區則可發展農戶種植食用菌,培養新戶。
培養料價格上漲,交通運輸費用的上升都給食用菌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因地制宜的開發新培養料,培養料循環利用不僅可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還能夠更好的發揮食用菌在大農業中的作用。景寧利用茭白葉莖栽培黑木耳,預計全縣5000農戶參與黑木耳栽培,產值可達1.5億元,戶均增收1.5萬元[12]。
3.2重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品牌建設
龍頭企業較一般散戶具有資金足、技術強、設備齊、銷路廣、意識新、創造力強的特點,一些新技術、新品種只能由龍頭企業來實踐、來推廣、來示范。各龍頭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帶動周圍菇農一起發展致富,認真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
在品牌經濟時代,農產品也要注重樹立自己的品牌來參與市場競爭。例如杭州華丹、新當湖、姑老爺等品牌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3.3注重產學研的結合
食用菌生產中的各環節都對最終產品的產量與品質有較大影響,為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多級利用資源就需要保證足夠的科研力量。這部分的研究又要以市場、以生產為導向,而研究人才和生產人才的培養同樣十分重要,因此產學研的結合是促進食用菌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