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存在的主要問題
4.1對食用茵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認識不足
部分地區認識到食用菌發展潛力巨大,并將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當地調整農業結構、形成區域特色經濟的重要舉措。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僅注重食用菌產業所創造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食用菌在農業生態物質循環中的作用,造成了食用菌生產既利用工農業生產下腳料又重新產生大量菌糠的尷尬局面,沒有形成資源的真正循環、高效利用。
4.2生產農戶抗風險能力較弱、技術推廣力量還需強化
食用菌是高收益、高風險產業,對生產技術要求高。多數新發展菇農,生產技術環節掌握不精,產品質量意識不強;同時食用菌生產易受氣候等環境因素影響,造成一定的損失。
4.3成熟健全的技術體系尚未形成
要發揮食用菌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需要技術支持,雖然目前已經總結了許多經驗,但總體水平偏低,現有技術不能普遍推廣,不能夠充分體現資源再循環的價值。由于技術的落后還導致了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單一,無法擺脫傳統農業理念的制約。
5意見建議
5.1提高認識、提升服務
要進一步提高發展食用菌產業對促進農業循環經濟作用的認識,提升食用菌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地位,要把服務食用菌產業發展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三農的一項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常抓不懈。農林、科技等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協助配合,全力支持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對食用菌產業進行適當的補貼,調動生產積極性。
5.2生產規模要轉型提升
針對當前食用菌生產“多、散、小”的特點,要將規模化、工廠化作為提升發展的主導方向,制定相應保障措施,在用地、水、電等方面給予優先保證;引導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專業大戶,形成產業聚集發展;同時要夯實基礎,加強指導,組織行業專家指導生產,提高工廠化栽培技術水平,并且豐富工廠化生產的菌類品種。
5.3加強技術研發,完善技術體系
加大相關領域的科研力量投入,尤其要加強系統化技術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局限于某個部門和地區的技術改革與創新,要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探索和規劃。最終建立一個食用菌生物轉化技術的系統化平臺,實現農業廢棄資源綜合、高效利用。
鼓勵、引導上規模企業加強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為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金群力.浙江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問題和對策[D].杭州:2009.
[2] 陸中華,王健敏.浙江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食用菌,2005(3):3-4.
[3] 姜善根.江山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與轉型提升對策[J].新農村,2012(1):17-19.
[4] 蘇朝安,韓省華.浙江省食用菌產業化提升策略與建議[J].中國食用菌,2008,27(4):48-50.
[5] 孫國琴,郭九峰.食用菌產業是發展新農村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J].北方經濟,2006(7):71-72.
[6] 路等學,王龍,王秉峰,等.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推動甘肅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J].食用菌學報,2010,增刊:120-124.
[7] 陳小央,羅春惠,金慧麗,等.蠶豆種子下腳料工廠化栽培金針菇配方試驗[J].食用菌,2012(4):29-30.
[8] 范可章,張振,蔡健,等.金針菇廢料栽培平菇試驗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1,30(1):26-29.
[9] 陶陶,黃承鈞,朱志國,等.利用平菇菌渣栽培雞腿菇的配方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21):9929-9930.
[10] 王素彬,蔣新民,商小蘭,等.桑區食用菌產業發展途徑探討[J].食用菌,2011(1):3-4,9.
[11] 龔佩珍.提升平湖蘑菇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思考與建議[J].食用菌,2011(6):1-3.
[12] 劉寧,劉卿,劉宇.食用菌產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探討[J].食用菌學報,2010,增刊: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