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木耳的生長條件
1.1 營養。黑木耳是一種木腐菌,以鋸末、玉米芯等為主要原料,以鋸末、玉米芯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為主要的營養源,并輔以定量的麥麩、谷糠、石膏等,以提高木耳的質量和產量。
1.2 溫度。黑木耳是耐寒怕熱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6 ℃ ~ 36 ℃,最適是22 ℃ ~ 28 ℃,子實體階段,最適溫度18 ℃ ~ 22 ℃,22 ℃以上耳片生長快,耳片薄,色澤淡。溫度低,耳片生長慢,肉厚,色黑,所以春耳、秋耳較伏耳好。北方生產的黑木耳比南方生產的質量好。
1.3 水分與濕度。黑木耳是喜濕性菌類,子實體的吸水能力特強。培養基的含水量為55% ~ 65%。子實體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以90% ~ 95%為宜。在生產時要干溫交替,晴雨相間,以符合黑木耳的生活習性。
1.4 空氣。黑木耳屬好氣性真菌,應給予較充足的氧氣。
1.5 光照。菌絲階段一般不需光線,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但光線過強,易過早形成原基。子實體階段,需要大量的散射光線。在空氣黑暗的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光照不足易引起色澤淡等發育不正常等現象發生。
1.6 酸堿度。菌絲在pH值為4 ~ 7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pH值5 ~ 6.5較為適宜。
2 栽培季節
黑木耳的栽培分春栽和秋栽2種,春栽的2月份生產栽培袋,4月中、下旬即可下地催耳,7月上、中旬出耳結束。秋栽的5月的中、下旬生產菌袋,8月上、中旬即可下地催耳,11月上旬出耳結束(正常的發菌期為45 ~ 50 d,養菌期5 ~ 7 d,采耳期45 ~ 60 d)。
3 培養基配方
硬雜木屑45%,玉米芯40%,麥麩12%,黃豆粉2%,石膏1%,石灰1%,黑木耳助長劑5 g,含水量55% ~ 60%。(另加黑木耳壯長劑20 g)
4 栽培工藝流程
4.1 拌料。拌料要拌勻,保證含水量在65%左右。
4.2 裝袋。采用機械裝袋,可用17 cm ×33 cm低壓聚乙烯袋,袋裝完后要套上硬質塑料套環,然后塞上棉塞,外面扎上牛皮紙。
4.3 滅菌。采用常壓滅菌方式,提前將滅菌鍋鍋屜放好,要求鍋屜離鍋水平口約10 cm,上面放麻袋片,菌袋滅菌時需裝在鐵筐中或在蒸鍋內搭架子;然后用塑料和棉被將鍋封嚴,待菌袋內溫度達到100 ℃后再保持12 h。滅菌后當菌袋溫度降到60 ℃時趁熱出鍋,將菌袋送入接種室進行冷卻。
4.4 接種。待袋中料溫降至30 ℃以下時可接種。接種要做到無菌操作,接種程序為:將冷卻的菌袋放入無菌接種箱內;菌種瓶外壁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后也放入接種箱內,在點燃酒精燈的無菌區內,使瓶口對著袋口,將菌種均勻地撒在袋內料表面上,形成一薄層,這樣黑木耳菌絲萌發快,搶先占領料面,以抑制雜菌侵染。每瓶菌種可接30袋左右。
4.5 發菌。菌袋接種后要放在消毒后的培養架上發菌,培養架的每層之間,高度為35 cm左右,培養初期,袋應直立整齊擺放,袋間留有適當的距離,待菌絲伸入培養料內后可以將袋底相對,口朝外,臥放2行,上下疊放4排。
培養前期,即接種后15 d內,培養室的溫度保持在20 ℃ ~ 22 ℃,使剛接種的菌絲慢慢恢復生長,菌絲粗壯有生命力,能減少雜菌污染。中期,即接種15 d后,黑木耳菌絲生長已占優勢,將溫度升高到25 ℃左右,加快發菌速度。后期,當菌絲快發滿,即培養將結束的10 d內,再把溫度降至18 ℃ ~ 22 ℃,菌絲在較低溫度下生長得健壯,營養分解吸收充分,這樣培養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強,產量高。發菌期間菌袋內的溫度必須一直控制在32 ℃以下,溫度測量以上數第二層和最下層為準。培養室的濕度一般保持在55% ~ 65%。黑木耳在菌絲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線,培養室光線應接近黑暗。培養室每天要通風20 ~ 30 min。保證有足夠的氧氣來維持黑木耳菌絲正常的代謝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風時間和次數,保持培養室內空氣新鮮。
4.6 做床。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房前屋后空地,并要求避開風口。土質粘重的地塊做距地高5 cm,寬90 cm,長度不限的床,床與床之間留有排水溝。床做好后床面應澆一次重水,然后噴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
4.7 催耳。接種好的培養袋經40 ~ 50 d培養,菌絲就可長滿菌袋。菌絲長滿后不要急于催耳,應繼續培養10 ~ 15 d。這時,培養室要遮光,同時適當降低濕度。培養好的菌袋就可運往場地,感染雜菌的菌袋要單獨放,放在最后開口。運輸時要輕拿輕放。用1%的石灰水對整個菌袋進行消毒,然后撈出控干。將栽培袋取下牛皮紙和棉塞,用繩扎好口,然后劃“V”字形,“V”字形口斜線長1.5 cm,深度0.5 cm。每袋大約劃10個口,最底層的口應離地面5 cm以上。口與口之間呈“品”字形排列。也可用打孔機打孔,每袋20個孔,均勻分布。將2個床的菌袋擺放在1個床內進行催芽管理。1 m2可擺40袋,袋與袋之間留3 cm的距離,排放時地面不鋪地膜,如地面干燥需噴底水;地面比較潮濕的可直接擺放。排放完畢后,蓋上塑料薄膜,薄膜上蓋上草簾子,此后進入催芽期管理。開口后的菌袋進入催芽管理階段,此期不可向袋上澆水,應注意床內的濕度,這個期間床面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85% ~ 90%。過于干燥不利于開口處傷口修復;濕度太大,菌絲易從開口處穿出,影響耳基形成。簡便方法是:看塑料薄膜上有無水霧或水珠,如濕度過小,要減少通風量,并需要在床兩側噴水增加床面濕度。根據濕度情況決定通風量的大小。這個期間床面濕度要控制在24 ℃以下。若溫度超過24 ℃應通風,使溫度降至24 ℃以下。耳基形成后,進入出耳期管理。這一時期的管理要點是:直接給水(給水時將草簾子、薄膜撤下,給完水后撤下薄膜,蓋上濕潤的草簾子,保持床內潮濕度),給水量不要過大,并防止水灌入袋內,應根據床內濕度、通風度、自然濕度、耳芽情況等綜合考慮決定。使芽保持在良好的生長狀態,每天傍晚進行通風,直至耳芽長到1 cm左右(耳芽干后要高出菌袋平面),開始分床。
4.8 分床。當耳芽出齊后,進行分床。分床前須在地面鋪設一層地膜,須輕拿輕放,直立擺放,每平方米擺放20袋,密度不可過大,以免木耳長大粘連并影響空氣的流通。
4.9 澆水。最好采用清澈無污染源的河水或井水。pH值呈中性,采用專用噴水設施進行噴水,噴水時間一般為3:00 ~ 7:00,15:00 ~ 19:00。
4.10 適時采收。當耳片背后出白色的孢子,達到8成熟時要及時采收。
本文作者: 蔡曉麗 067400 河北省承德縣農牧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 來源:《河北農業科技》2008[23]
1.1 營養。黑木耳是一種木腐菌,以鋸末、玉米芯等為主要原料,以鋸末、玉米芯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為主要的營養源,并輔以定量的麥麩、谷糠、石膏等,以提高木耳的質量和產量。
1.2 溫度。黑木耳是耐寒怕熱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6 ℃ ~ 36 ℃,最適是22 ℃ ~ 28 ℃,子實體階段,最適溫度18 ℃ ~ 22 ℃,22 ℃以上耳片生長快,耳片薄,色澤淡。溫度低,耳片生長慢,肉厚,色黑,所以春耳、秋耳較伏耳好。北方生產的黑木耳比南方生產的質量好。
1.3 水分與濕度。黑木耳是喜濕性菌類,子實體的吸水能力特強。培養基的含水量為55% ~ 65%。子實體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以90% ~ 95%為宜。在生產時要干溫交替,晴雨相間,以符合黑木耳的生活習性。
1.4 空氣。黑木耳屬好氣性真菌,應給予較充足的氧氣。
1.5 光照。菌絲階段一般不需光線,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但光線過強,易過早形成原基。子實體階段,需要大量的散射光線。在空氣黑暗的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光照不足易引起色澤淡等發育不正常等現象發生。
1.6 酸堿度。菌絲在pH值為4 ~ 7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pH值5 ~ 6.5較為適宜。
2 栽培季節
黑木耳的栽培分春栽和秋栽2種,春栽的2月份生產栽培袋,4月中、下旬即可下地催耳,7月上、中旬出耳結束。秋栽的5月的中、下旬生產菌袋,8月上、中旬即可下地催耳,11月上旬出耳結束(正常的發菌期為45 ~ 50 d,養菌期5 ~ 7 d,采耳期45 ~ 60 d)。
3 培養基配方
硬雜木屑45%,玉米芯40%,麥麩12%,黃豆粉2%,石膏1%,石灰1%,黑木耳助長劑5 g,含水量55% ~ 60%。(另加黑木耳壯長劑20 g)
4 栽培工藝流程
4.1 拌料。拌料要拌勻,保證含水量在65%左右。
4.2 裝袋。采用機械裝袋,可用17 cm ×33 cm低壓聚乙烯袋,袋裝完后要套上硬質塑料套環,然后塞上棉塞,外面扎上牛皮紙。
4.3 滅菌。采用常壓滅菌方式,提前將滅菌鍋鍋屜放好,要求鍋屜離鍋水平口約10 cm,上面放麻袋片,菌袋滅菌時需裝在鐵筐中或在蒸鍋內搭架子;然后用塑料和棉被將鍋封嚴,待菌袋內溫度達到100 ℃后再保持12 h。滅菌后當菌袋溫度降到60 ℃時趁熱出鍋,將菌袋送入接種室進行冷卻。
4.4 接種。待袋中料溫降至30 ℃以下時可接種。接種要做到無菌操作,接種程序為:將冷卻的菌袋放入無菌接種箱內;菌種瓶外壁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后也放入接種箱內,在點燃酒精燈的無菌區內,使瓶口對著袋口,將菌種均勻地撒在袋內料表面上,形成一薄層,這樣黑木耳菌絲萌發快,搶先占領料面,以抑制雜菌侵染。每瓶菌種可接30袋左右。
4.5 發菌。菌袋接種后要放在消毒后的培養架上發菌,培養架的每層之間,高度為35 cm左右,培養初期,袋應直立整齊擺放,袋間留有適當的距離,待菌絲伸入培養料內后可以將袋底相對,口朝外,臥放2行,上下疊放4排。
培養前期,即接種后15 d內,培養室的溫度保持在20 ℃ ~ 22 ℃,使剛接種的菌絲慢慢恢復生長,菌絲粗壯有生命力,能減少雜菌污染。中期,即接種15 d后,黑木耳菌絲生長已占優勢,將溫度升高到25 ℃左右,加快發菌速度。后期,當菌絲快發滿,即培養將結束的10 d內,再把溫度降至18 ℃ ~ 22 ℃,菌絲在較低溫度下生長得健壯,營養分解吸收充分,這樣培養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強,產量高。發菌期間菌袋內的溫度必須一直控制在32 ℃以下,溫度測量以上數第二層和最下層為準。培養室的濕度一般保持在55% ~ 65%。黑木耳在菌絲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線,培養室光線應接近黑暗。培養室每天要通風20 ~ 30 min。保證有足夠的氧氣來維持黑木耳菌絲正常的代謝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風時間和次數,保持培養室內空氣新鮮。
4.6 做床。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房前屋后空地,并要求避開風口。土質粘重的地塊做距地高5 cm,寬90 cm,長度不限的床,床與床之間留有排水溝。床做好后床面應澆一次重水,然后噴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
4.7 催耳。接種好的培養袋經40 ~ 50 d培養,菌絲就可長滿菌袋。菌絲長滿后不要急于催耳,應繼續培養10 ~ 15 d。這時,培養室要遮光,同時適當降低濕度。培養好的菌袋就可運往場地,感染雜菌的菌袋要單獨放,放在最后開口。運輸時要輕拿輕放。用1%的石灰水對整個菌袋進行消毒,然后撈出控干。將栽培袋取下牛皮紙和棉塞,用繩扎好口,然后劃“V”字形,“V”字形口斜線長1.5 cm,深度0.5 cm。每袋大約劃10個口,最底層的口應離地面5 cm以上。口與口之間呈“品”字形排列。也可用打孔機打孔,每袋20個孔,均勻分布。將2個床的菌袋擺放在1個床內進行催芽管理。1 m2可擺40袋,袋與袋之間留3 cm的距離,排放時地面不鋪地膜,如地面干燥需噴底水;地面比較潮濕的可直接擺放。排放完畢后,蓋上塑料薄膜,薄膜上蓋上草簾子,此后進入催芽期管理。開口后的菌袋進入催芽管理階段,此期不可向袋上澆水,應注意床內的濕度,這個期間床面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85% ~ 90%。過于干燥不利于開口處傷口修復;濕度太大,菌絲易從開口處穿出,影響耳基形成。簡便方法是:看塑料薄膜上有無水霧或水珠,如濕度過小,要減少通風量,并需要在床兩側噴水增加床面濕度。根據濕度情況決定通風量的大小。這個期間床面濕度要控制在24 ℃以下。若溫度超過24 ℃應通風,使溫度降至24 ℃以下。耳基形成后,進入出耳期管理。這一時期的管理要點是:直接給水(給水時將草簾子、薄膜撤下,給完水后撤下薄膜,蓋上濕潤的草簾子,保持床內潮濕度),給水量不要過大,并防止水灌入袋內,應根據床內濕度、通風度、自然濕度、耳芽情況等綜合考慮決定。使芽保持在良好的生長狀態,每天傍晚進行通風,直至耳芽長到1 cm左右(耳芽干后要高出菌袋平面),開始分床。
4.8 分床。當耳芽出齊后,進行分床。分床前須在地面鋪設一層地膜,須輕拿輕放,直立擺放,每平方米擺放20袋,密度不可過大,以免木耳長大粘連并影響空氣的流通。
4.9 澆水。最好采用清澈無污染源的河水或井水。pH值呈中性,采用專用噴水設施進行噴水,噴水時間一般為3:00 ~ 7:00,15:00 ~ 19:00。
4.10 適時采收。當耳片背后出白色的孢子,達到8成熟時要及時采收。
本文作者: 蔡曉麗 067400 河北省承德縣農牧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 來源:《河北農業科技》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