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栽培技術 » 正文

    珍稀食用菌――金福菇栽培探析


    【發布日期】:2010-08-11

    珍稀食用菌——金福菇栽培探析
           福建省德化縣食用菌辦 童雙利

     

    金福菇是一種正處于開發中的珍稀食用菌。在真菌分類系統中,金福菇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口蘑屬。金福菇是一種主產于熱帶地區的大型真菌,1998年郭翠英在廈門“福建省熱帶植物研究所”內鳳凰木附近采到成叢生長的金福菇。2000年“三明真菌研究所”在市郊荊西采集到的野生食用菌金福菇,已馴化栽培成功.1998年開始,武漢新宇食用菌研究所利用臺灣菌株和分離野生菌株雜交選育,連續進行兩 年菌種選育,經栽培試驗,發現新宇Tg-1的生產性狀和經濟性狀均優于臺灣菌株, 該菌株適 合多種原料栽培,其生物學效率可接近側耳平菇類平均生產水平。2003年5月我縣引進金福菇試驗成功,具有補充鮮菇市場淡季優勢,且栽培原材料豐富,產量也比較高,市場前景可觀,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1 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
      金福菇子實體碩大,菌肉肥厚嫩白,口感極好,味甜而鮮美,有突出菇香。金福菇鮮品在每年6月~10月出菇,每袋產量達0.3kg以上,平均價格10元/千克以上。鮮菇耐貯性好,適于鮮銷和干制加工,在10℃條件下保鮮期可達1個月不變色。
      金福菇適于多種原料栽培,采用我縣栽培方法,其生物學效率近側耳類平均生產水平。因出菇溫度較高,適宜在夏季至秋季間栽培,有利于調節鮮菇市場或菇房實施周年栽培的品種搭配。金福菇的經濟價值較高,能為生產者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具有較好開發價值。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種引進、篩選、標準化栽培及保鮮加工技術開發已列入“福建省2003~2005年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在我縣發展金福菇生產,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山區農民增收的好項目。近年內,金福菇將會發展成為我縣食用菌的主導產品之一。
      2 生物學特征
      子實體叢生或簇生,大型,白色。菌蓋寬8~23cm,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后漸扁平或中部稍下凹,表面白色至淺奶油色,成熟后變暗,平滑或稍粗糙,微粘;邊緣無條紋,初內卷,老時波狀或稍上卷。菌肉厚,白色,具淀粉味。菌褶緣波狀,菌柄中生或偏生,棒形,稍彎曲,幼時柄基部明顯膨大顯瓶形,成熟后長8~23cm,粗1.5~5cm,基部往往連合成一叢,表面與菌蓋同色,上被纖毛及纖維狀細條紋,內實,纖維質。
      2.1 溫度:菌絲在15~38℃下能正常生長,最適溫度范圍27~30℃,子實體形成溫度15~36℃,以20~28℃為最適。在適溫范圍內,隨溫度增高,子實體生長加快。
      2.2 水分:培養料料水比1:9~1:20菌絲均能生長,料水比1:1~1:2左右時菌絲生長最快,培養料最適含水量65%。菌絲生長階段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子實體發育的最適相對濕度為85%~95%。
      2.3 光照:菌絲體生長不需光照,在完全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良好。在明亮的散射光條件下子實體發育能正常生長。
      2.4 空氣:菌絲生長階段需要少量的氧氣。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
      2.5 酸堿度:PH2~10范圍內均可生長,以PH6.5~8最為適宜。
      3 栽培技術
      3.1 栽培季節
      3.1.1 根據金福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對溫度的要求,結合我縣氣候條件,以夏季至秋季為適宜出菇期,一般安排在5月上旬制袋接種。在山區海拔較高、日夜溫差大的鄉鎮,安排在5月下旬制袋接種。
      3.1.2 菌株選擇
      引自三明真菌研究所金福菇品種。
      3.2 栽培料配方
      棉籽殼78%,麥皮20%,石膏粉1%,石灰1%。
      3.3 堆制發酵
      將麥皮、石膏粉、石灰等輔料干態混合均勻,再與棉籽殼充分拌均,加清水調至含水量65%,PH值7~8。然后將培養料堆成寬2米,高1米,長度適宜的料堆,每隔50cm中間插一木棍將料堆形成透氣孔進行有氧發酵,當料溫升到55°C時翻堆,共翻二次,發酵時間約5~7d。待料溫冷卻至35°C以下裝袋。
      3.4 裝袋滅菌
      栽培袋采用規格17cm×33cm×0.05cm聚乙稀筒膜袋,每袋裝料800克,采用常壓滅菌在100°C溫度下保持12小時。自然降溫,待料溫降至30°C時,按無菌操作要求接種。每瓶栽培種可接40~50袋。
      3.5 發菌管理
      將接種后的栽培袋上堆發菌。每堆5~7層,每層5袋。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通風透氣,溫度保持在27~32°C之間,每星期翻堆1次。促使發菌均勻,對發生污染的栽培袋應及時處理(溫度低于20°C或者高于40°C時,菌絲生長處于停止狀態),培養室相對濕度控制在65%,室內盡量保持黑暗的培養環境,經過室內菌絲培養,在袋內菌絲基本長滿。發菌后期應松動袋口,每天早、晚各通風一次。
      3.6 覆土
      在適溫下經過 35~40d,菌絲在培養料內長滿,當料面呈白色,有少量原基形成時,便可排床或排畦覆土。將栽培袋排放在菇棚的床架或室外畦床上,袋距1~1.5cm,然后在打開的袋口覆土。覆土材料應選用保水性、透氣性好的富含腐殖質的菜園土及人工配制的發酵土,用泥炭土覆土最為理想,并經過嚴格的土壤消毒,可用石灰均勻拌入土中,每栽培100m²的金福菇,可用石灰15kg,甲醛1.5kg加水噴霧,加薄膜封閉2~3d,調含水量為65%左右即可。覆土厚3.5cm,土粒直徑約0.5~1.5cm,含水量30~35%。
      覆土是金福菇生產的一項關鍵工藝,未經覆土的培養料難出菇。覆土的方法:用泥炭土可一次性覆土,其他覆土材料分二次覆土,厚度2~3cm。覆土后菌袋密閉5~6d。菌絲即可長出土層,此時應加大通風,促使菌絲生長鍵壯,如發現覆土太干,菌絲爬土慢,減少通風,或推遲通風,可向地面噴水,如果土層太濕及時通風,促使菌絲盡快爬上土層。
      3.7 管理
      覆土后,每天噴水一次,保持覆土層濕潤,覆土層含水量不可過大,否則會造成菌筒腐爛并導致病菌發生,同時要結合通風,增加光照,室溫不能低于20℃,以25℃左右最為適宜,在上述環境條件下,從覆土到出菇20~25d。出菇后,應根據菇床出菇多少,發育程度,基質內菌絲發育情況以及氣候條件來調節水分和通風管理,噴水后要通風,待土表水分稍干后再關閉。覆土后10~18d,菌絲可長滿土層,此時,室溫應控制在20~28°C,當畦床出現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時,應噴重水1次,噴至覆土含水量達到手捏成團,松手有裂紋為宜,同時加大通風,給予一定散射光,經3~5d,幼蕾破土而出。在子實體階段,根據干濕程度,每天噴水1~2次,保持濕度85~95%之間,同時注意水溫,不低于20°C。
      3.8 采收
      當子實體菌柄高度達15cm左右,菌蓋直徑已長到3~4cm時,菌蓋尚未完全形成時采收品質最好,應及時采收。若采收過遲,成熟過度,開傘后體積大、品質下降。采后應分割成單個,削去菇體基部雜質,包裝上市。每潮菇采完后,及時清理床面,去除殘留菇根,以防雜菌和害蟲的侵染,同時要用細土將床面補平,防止積水。停水5d后,再噴水。12~15d內會形成第二批原基,出菇期45~55d,一般可采3~4潮菇,每潮菇大約15d左右,生物學效率可70%,高產可達100%。
      參考文獻(略)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江城| 固镇县| 辽阳县| 长岛县| 金沙县| 开阳县| 云南省| 临澧县| 遂昌县| 姚安县| 瓦房店市| 临汾市| 天门市| 宝坻区| 陆丰市| 昌吉市| 嘉善县| 贞丰县| 饶阳县| 锡林郭勒盟| 米泉市| 疏勒县| 尼勒克县| 股票| 大化| 大兴区| 林西县| 潞城市| 黄骅市| 扎囊县| 肇庆市| 九台市| 当雄县| 崇阳县| 若羌县| 永福县| 德惠市| 仪陇县| 河西区|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