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對于大多數熟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來講,如白靈菇、白色金針菇、杏鮑菇、香菇、木耳等食用種類,菌棒生產是整個食用菌栽培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菌棒的好壞不但影響最終的產量,而且也是栽培成敗的關鍵所在。菌棒制作成功了,污染率少(5%以下)或不污染;菌絲發得好,粗壯濃密潔白,發好菌的菌棒掰開一看有大量白色菌絲,用手捏感覺有一定的硬度,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整個栽培已經成功了60%。很多人認為,整個食用菌栽培最重要的是出菇階段,其實不然,在栽培實踐中,眾多栽培失敗,乃至全軍覆滅顆粒無收,80%的原因出在菌棒質量上。我們常開玩笑說,只要菌棒長好了,扔到豬圈里也可以出菇。可見,食用菌栽培菌棒生產環節是多么重要。
我們這次白靈菇栽培,因數量較大且屬于大兵團作戰,這就更要求我們在白靈菇菌棒制作過程中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做到輕拿輕放,動作規范到位,決不允許亂仍菌棒,野蠻裝卸,堆積如山。
在我們菌棒生產之前,請您務必將此資料認真閱讀,不懂就問,吃透整個白靈菇菌棒制作工藝流程的每個步驟,做到心中有數。
一、原料準備:食用菌屬于異養大型真菌,其生長發育所需全部營養物質來自培養料,為此,原料的好壞及營養多少,它直接影響到其生物學效率。
1、棉籽皮: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南安陽供銷社劉純業先生發明了利用棉籽皮栽培平菇,從此中國的食用菌栽培掀開了新一頁。到目前為止,棉籽皮仍是栽培各種食用菌最好的原料,特別是對于木腐食用菌種類更是如此。所以,棉籽皮也稱為通用培養料或萬能培養料。用棉籽皮為培養料栽培各種食用菌之所以能獲得高產,究其原因為:①棉籽皮營養豐富全面,不但含有豐富的碳源例如:木質素和纖維素,而且還含有豐富的氮素,其C/N(碳氮比)也非常適合菇類的生長發育。②由于棉籽皮特殊的形狀而透氣性較好。③棉籽皮含有大量的短絨,拌料后可容納大量水份和氧氣,能滿足出菇時對培養料含水量的要求而獲得高產。我們知道,對大多數食用菌品種來講,子實體的含水量為90%左右,這些水分絕大部分來自培養料,而出菇場所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主要是減少菇體內水份向外蒸發。
2、本屑:木屑是僅次于棉籽皮的優質培養料。實踐證明,顆粒狀的粗木屑優于細木屑;硬雜木屑優于軟雜木屑;針葉樹舊木屑優于新木屑。對于大多數食用菌來講(灰樹花除外)不管是針葉樹還是闊葉樹,舊木屑均優于新木屑。需要注意的是:闊葉樹的舊木屑一定不能腐爛變質,霉變結塊,而是指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存放時間較長的木屑或舊木材所產生的木屑。針葉樹的新木屑一定要經過處理才能用于生產。處理方法一般將針葉樹新木屑在露天場地堆積半年以上,在此期間應不斷向上噴水,使之風吹日曬自然發酵,逐漸改善其物理及化學性狀,使一些不利于菌絲生長的芳香性物質和樹脂等得到分解和揮發。如果以木屑為主料栽培食用菌須添加一些輔料才能獲得高產。例如麩皮添加量應在10%以上,玉米芯添加量應在5%以上。當然輔料的添加量根據當時的氣溫應有所變動。此外,如果是細木屑還應添加一些粗木屑或玉米芯以利透氣。
3、玉米芯:在棉籽皮、木屑缺乏地區,可采用玉米芯為主料栽培食用菌。玉米芯作為栽培原料其特點為:透氣性好,持水力強,含氮量低,質地疏松營養后勁不足。為此,栽培實踐中應添加較多的輔料,一般麩皮應添加15%以上;玉米粉應添加5%以上。
4、輔料:在培養料中所占比例較小,但對整個培養料的營養起著重要調節與平衡作用的原料我們稱之為輔料。常用的輔料有麥麩(麩皮)、玉米粉、米糠等。①麩皮:麩皮是栽培各種食用菌最常用的輔料,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培養料的氮源,其蛋白質含為11-13%。麩皮的添加量一般為5-15%且越新鮮越好。②玉米粉:將玉米粒粉碎成米粒大小我們稱之為玉米粉。現在來看,用玉米粉比用玉米面的效果要好一些,特別是在高溫季節,用玉米面作為輔料,拌料后很容易出現酸敗,這是因為玉米面更容易被細菌所利用。玉米粉也是常用的輔料之一,它的作用是增加培養料的碳源氮源和維生素。作為輔料玉米粉添加量應為2-5%,也是越新鮮越好。高溫季節可少加些,低溫季節可多加些。一般來說,添加了玉米粉就沒必要再添加糖類。③米糠是指水稻或谷子的細米糠,也是越新越好,主要作用是增加氮素,其作為輔料栽培食用菌的效果亦很好,一般添加量為5-15%。④石灰:石灰可分為生石灰(CaO)和熟石灰(Ca(OH)2),我們通常用的石灰為生石灰,主要作用是調節酸堿度,添加量為1-3%。此外還可用輕質碳酸鈣(CaCO3)主要是對培養料的酸堿度有緩沖作用。其添加量為1-3%。⑤石膏:石膏可分為生石膏(CaSO4H2O)和熟石膏(CaSO4)。栽培食用菌通用的是生石膏。添加量為1-3%。
二、場地:這里講得場地是指食用菌菌棒整個生產過程所用的場所。
栽培食用菌對場地的要求是:地勢較高,便于排水和通風;四周環境清潔,遠離垃圾場或污染較重企業。場地包括:原料儲備場地、拌料與裝袋場地、滅菌場地、接種場地、發菌場地。對于一個規模化食用菌場,這些場地的按排布局非常重要。布局合理,不但操作方便,節省工時,而且還可減少菌棒的破損,從而大大降低污染率。對于現有場地我們只能因地制宜進行合理布局。合理布局的原則是操作方便,減少搬運裝卸,提高工作效率,養活菌袋破損及提高菌棒的成品率。對于新建食用菌場的設計應按如下平面圖。
1、原料儲備場地:原料儲備場地最好選擇固定建筑倉庫,無條件的可搭建原料倉儲棚。如果大量儲存木屑也可在露天,原料儲備場地要遠離接種場地。特別是儲存棉籽皮的場地更要遠離接種場所,因為棉籽皮中往往含有大量雜菌。
2、拌料與裝袋場地:拌料場地和裝袋場地一般安排同一場地,即拌完料后可就地裝袋。場地要求用水泥硬化地面,位置可靠進原料儲備場地。需要注意的是,拌料和裝袋雖在同一場地但不能同時進行,防免拌料時的粉塵落在塑料袋(菌棒)的表面而導致污染。
3、滅菌場地:滅菌場地要適當遠離原料儲備場地和拌料場地,要求地面一定要硬化并保持干凈,周圍決不允許有破損菌棒久置。此外滅菌場地可在室內或室外,如果在室內最好和鍋爐隔開;如果在室外滅菌場地一定要遠離污染源。
4、接種場地:食用菌生產對接種場所要求很高。菌棒的雜菌污染率和接種場所有很大關系。好的接種場所是指在自然狀態下接種場所及周圍環境雜菌濃度很低。生產實踐中我們對接種場所有如下要求:①地勢高燥便于通風。②地面、墻壁及房頂于燥光滑,同時密閉性要好,以便于清掃和消毒。③適當遠離菌棒或菌種掊養室,必須遠離原料儲備場地及拌料場地。④遠離垃圾場或其它雜菌污染源。接種場地一般指接種室、接種棚或接種帳。
5、發菌場地:發菌場地一般指發菌車間、塑料大棚、簡易遮陰棚、小樹林等。發菌場所對菌棒生產的成功率亦影響很大,在生產中這也是往往被大家忽略的一個問題。清潔干燥
通風良好的發菌場所可大幅度降低菌棒的雜菌污染,提高成功率。對發菌場地的要求最重要的兩條是:一個是良好的通風條件;一個是場所環境要清潔干燥。
三、拌料:
1、配方:一般認為,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營養物質含量的差別其產量有所不同。例如:棉籽皮栽培平菇的產量較高而木屑及玉米芯卻次之。近二十年的食用菌栽培實踐證明,某種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但是對于許多原料而言,只要我們添加適量的輔料,做到營養均衡,配方合理,仍會得到很理想的產量。下面我舉三個實例便可說明問題:①在福建永泰縣白色金針菇廠筆者看到,該廠利用甘蔗為主料工廠化周年栽培白色金針菇,頭茬菇生物學效率在60%以上。在此我將兩個出菇菌袋放在一起用隨身攜帶的像機拍攝了照片,此張照片被正規出版物刊用在封面上。②深圳龍華鎮康爾富金菇廠利用木屑為主料栽培白色金針菇,頭茬菇生物學效率在70%以上。③吉林蛟河白山林業局王世順用木屑為主料栽培杏鮑菇,總生物學效率在100%左右。以上三個實例說明,添加適量的輔料及合理的配方對產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在制定一個培養料配方時我們應注意以下二個問題:①針對每種菇對營養的需求特點,合理搭配碳素營養和氮素營養,做到碳素和氮素營養平衡。②對于通氣性較差的原料,可適當添加透氣性較好的原料。就輔料而言,以棉籽皮為主料可適當添加5-10%麩皮,0-5%玉米粉;木屑為主料可添加10-15%麥麩,5%以上的玉米粉;玉米芯為主料可添加15%以上麥麩,5%以上的玉米粉。在高溫季節一定注意玉米粉的添加量,其原則是少加或不加。如果以細木屑為主料栽培食用菌還要添加10%以上的玉米芯以利通氣。以白靈菇為例配方如下:棉籽皮77%、玉米芯10%、麩皮10%、玉米面3%、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1%。
2、料水比例:很多食用菌生產者對于拌料時的料水比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培養料的含水量越大,鮮菇的產量越高。因為子實體的含水量均在90%左右,這些水份絕大部分來自培養料,所以認為培養料含水量越大產量越高,特別是二茬菇的產量更是如此。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菌棒發菌的質量。培養料含水量過大,由于透氣性差菌棒發菌的質量就差,菌絲自然長得不好,出菇時產量當然也不會高。所以,含水量過高不但不會增產,反而會減產。為此拌料時料水比一定要合理。當然拌料時料水比不大不小最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可寧少勿多,寧干勿濕。此外,培養料加水量還應考慮如下原則:①菌種培養料少加水。②夏天拌料少加水。③新料少加水。④輔料添加量大時少加水。⑤棉籽皮絨少時少加水。⑥木屑為主料時少加水。以白靈菇為例,夏季拌料時料水比為1:1.15較為適宜。
3、拌料:拌料前先將拌料場地打掃干凈。如果用玉米芯為主料或輔料可先用1%的石灰水提前浸泡一夜。石灰或石膏如有小碎塊可先過篩一次,粉狀最好。如用木屑為原料發現其中有小木材棍也應先過篩一次。拌料時按配方比例,先將主料灘鋪在場地上,而后將輔料如麩皮、玉米粉、石膏等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勻,再將混勻后的輔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鍬混合均勻。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鐵鍬上下翻勻,然后用拌料機將料攪拌二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適,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發現手指間有溢水出現,其料水比屬正常范圍。
四、裝袋:
1、裝袋時間:料拌勻后可馬上裝袋。也有的生產場,將料拌好后不馬上裝袋,先進行堆積發酵5-7天后再開始裝袋。發酵的目地是促使一些雜菌孢子進行萌發,裝袋滅菌后更容易將其殺死。筆者認為,除一些草腐菌或以新木屑為原料外,這種先發酵后裝袋滅菌的方法雖然降低雜菌污染,但弊大于利。因為這種堆積發酵的方法不但費工增加成本,重要的是在發酵過程中干物質損失約7%左右,同時酸堿度也變化較大。一般我們主張,不但拌料后應馬上開始裝袋而且要在6小時之內裝完,特別是夏季高溫季節,培養料很容易酸敗,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
2、塑料袋的選擇:目前,在食用菌生產上,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為17cm ×35cm ×0.04cm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這種塑料袋韌性較好,袋子不易破損,污染率低。如果采用高溫高壓滅菌應選用相同規格的聚丙烯塑料袋。聚丙烯塑料袋在冬季易破口,生產上較少應用但夏季仍可采用。不管是聚乙烯還是丙稀,如果是機器裝袋其規格應為17cm ×33cm ×0.04cm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
3、裝袋:裝袋時一定注意袋內料的松緊度要適中,裝得太緊影響透氣性發菌慢,裝得太松易污染雜菌。對于新手來講如做不到松緊適中,要可寧緊勿松。在裝袋時,發現料中有小木棍、柴草等異物可將其撿出以避免扎破菌袋。同時,采用手工裝袋時,應在每人腳下放置一塊塑料布,以防地上有小石塊而扎破袋的底部。這要注意塑料袋兩頭一定要用塑料繩綁緊。裝好料的塑料袋千萬不能隨手亂扔或堆積起來。應馬上放入塑料框或鐵框中,裝好一袋放入框內一袋。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初具規模的中小食用菌場家,一定想辦法解決塑料框或鐵框。別的錢可以節約,唯獨這個錢不能節約。實踐證明,這些框子所起的作用非常明顯,它不但在裝卸、搬運過程中省工省時而且可大大減少塑料袋的破損,從而減少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菌棒放入框中滅菌,既避免了菌棒間積壓變形,又利于滅菌徹底。出菇時菌棒中間長菇的現象亦明顯減少。需要注意,購買塑料框時,要購買耐高溫并承受一定壓力特制塑料框。
五、滅菌:滅菌是將料袋內的一切生物利用熱能殺滅的一個過程。目前我國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壓滅菌,而高壓滅菌應用較少。常壓滅菌過去是采用土蒸鍋,用土蒸鍋滅菌其缺點是裝料少,裝鍋出鍋操作不便,料冷卻較慢,所以有逐漸淘汰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鍋爐(蒸氣發生器)進行菌棒的常壓滅菌,這種滅菌方法可節省燃料,操作方便,冷卻也快。利用常壓小鍋爐滅菌的方法如下:先將滅菌場所打掃干凈,再將已裝滿料袋的塑料筐一層一層擺好,一般一次可滅菌5000棒左右。用一層塑料布(舊塑料布可用二層)蓋在上邊,再覆蓋一層苫布。如果是冬季苫布上邊再蓋棉被一層,四周用砂袋壓好或用繩子捆好。這時可開始生火加溫,開鍋后蒸氣通過管道進入菌棒垛內。為縮短垛內菌棒達到100℃的時間,一般用兩臺小鍋爐同時滅菌。大約3-5小時左右會發現苫布鼓起,我們稱之為"園汽",即垛內溫度達到100℃以上,有時會達到105℃。此時可開始計時并不間斷滅菌16-18小時。如果用新塑料布覆蓋,可在料垛的四個角下部分別放置四個鐵管,讓其自然排汽,以免垛內壓力過高將整個覆蓋物掀起。關于滅菌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①裝好菌袋不可入久置應馬上滅菌,以免培養料酸敗,特別是在夏季更應注意。如滅菌過程中停電吹風機無法使用,可采用加高鍋爐煙筒的方法繼續滅菌,決不能停工待電。②用兩臺小鍋爐滅菌,加水的時間要錯開,不能同時加水,使苫布始終保持鼓起狀態。③在高海拔地區內蒙鄂爾多斯(海拔1459米)青海門源縣(海拔2851米),我們采用二臺小鍋爐同時滅菌,使料垛內保持一定壓力,溫度也可達到100℃。④在滅菌前菌棒的搬運過程中一定要輕搬輕放,決不可野蠻裝卸,這是菌棒制作最忌諱的問題,也是眾多國營或集體菇場造成破產關門的原因之一。⑤當滅菌結束,可停火使之自然降溫冷卻,在冷卻過程中,夏季可將苫布掀掉,但塑料布不能掀掉。⑥滅菌效果正常的菌棒表現為深褐色,有特殊香味,無酸臭味。袋內培養料PH值為6.5-7,并有輕微皺曲現象。
在菌棒制作過程中,滅菌的效果是菌棒生產的關鍵。我常說,料"蒸熟"了菌棒制作就成功了60%,如 果料沒"蒸熟"那"神人"也無回天之力。在生產實踐中,一些新的栽培廠家,最容易出的問題就是在滅菌這個環節。2001年我去河北赤城縣某杏鮑菇場收菇,當我剛進場門時酸臭味就捕鼻而來,再去看培養室菌棒則更甚,有關人員追著問?quot;哪里有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兩個字"缺火"。所以我們鄂爾多斯這次菌棒生產,滅菌人員一定責任到位,不能出問題。
六、接種:就是將固體菌種或液體菌種接入菌棒的過程或方法。接種的整個過程都應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能否做到無菌操作是接種成敗的關鍵,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關鍵。接種方法可分為接種室、接種箱和接種賬接種。
1、接種室接種:這種接種方法是有條件的菇場規模化生產菌棒最常用的一種接種方法,此方法由于操作方便,接種速度快,有取代利用接種箱傳統接種方法的趨勢。⑴對接種室的要求:要求接種室有良好的密閉性和通風性能、地面、墻壁及天花板光滑便于消毒,接種室周圍環境要求清潔干凈,接種室最好有紫外線燈和緩沖間。⑵接種室使用前的處理:新建的房間作為接種室在使用前加強通風并放置一些生石灰塊吸水使用之干燥,同時用墩布將地面擦洗干凈。舊接種室重新使用時,應先將其打掃擦洗干凈后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按每立米10毫升甲醛5g高錳酸鉀進行熏蒸。⑶菌種挑選與處理:菌種在使用前一定要進行挑選及處理,這點非常重要,也是廣大食用菌栽培者最易忽視的問題。生產實踐中發現,在發菌期間發現有成片菌棒兩頭接種處有雜菌感染。這種情況十有八九問題出在菌種上。有時在接種過程中,發現菌種有染菌趕緊采取措施也為時已晚。所以我們要求菌種在使用前要有專人認真挑選,不能誰用菌種誰挑選。挑選菌種時挑選人員一定要有多年菌種生產經驗,要在光線較好的地方進行。挑選好的菌種在使用前要進行處理。處理的方法是:先用0.5-1%甲醛水洗去菌種表面的灰塵及雜菌孢子,再將菌種浸入3%來蘇爾溶液中幾秒鐘撈出。在此過程中菌種瓶表面棉塞潮濕也沒關系;有少許水或消毒液進入菌種內也沒關系。這樣處理的目的就是防止"病從口入"。因在菌種培養過程中(大約30天),菌種表面會有一層灰塵,而雜菌孢子會附著在灰塵上。一般來講,對規模化生產的場家,培養室內雜菌孢子的濃度,比一般房間還要高,特別是對用塑料袋為菌種容器,更是如此。因為菌種袋的破口處很容易感染雜菌,大量雜菌孢子會從破口處飛散到整個菌種車間,和灰塵一起落到菌種表面。⑷搬運和冷卻:搬運是指將滅菌后的菌棒搬運至接種室,在搬運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塑料袋破損。最好在無風時并在地上潑一些水避免塵土飛場。如果在冬季生產,滅菌后垛內溫度降至40℃左右時,掀開塑料布將菌棒搬運至接種室;如果在夏季生產菌棒,當溫度降至時60℃,可掀開塑料布將垛內菌棒搬運至接種室。接種室接種可不用專設冷卻室,菌棒搬運至接種室后溫度降至30℃左右時,可開始熏蒸消毒。⑸熏蒸消毒 :熏蒸消毒前先將空氣潔凈器、小板凳、接種用具、塑料周轉框(3-4個)、接種臺、灑精燈、火柴等放入接種室開始熏蒸。煙霧消毒劑被點燃后可迅速關閉門窗并打開紫外線燈。同時用一小接種箱將接種服進行熏蒸消毒。接種服要專門訂做,不能用平常的白大褂。⑹ 接種:當接種室內煙霧消毒劑的氣味散盡時,接種人員在緩沖間洗手、換鞋、換帽、換衣服后可進入接種室內。先打開空氣潔凈器然后3-4人一組開始接種。接種時點燃灑精燈,在其上方操作,動作要熟練快捷。一般是一人放種,2-3人解袋綁口。這里需要指出綁口人員一定把口綁緊。一瓶菌種(500ml)可接種菌棒15個(兩頭接種)。在接種過程中要禁止閑雜人員入內并盡量避免接種人員外出。此外接種人員盡量不要去拌料、發菌場所。生產實踐表明,接種人員應保持穩定,盡量不要換人,如果換新人則需先進行短時間培訓。
2、接種箱接種:接種箱接種是我國廣大農村一家一戶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接種方法。其缺點是一次接種數量小,操作不便。用接種箱接種其原理和方法同接種室大同小異,但有如下幾點請注意:①接種箱密閉性一定要好。接種箱的套袖要用不易透氣的二層布料做成。此套袖前后要帶有二個松緊帶。兩個松緊帶之間距離為:18cm左右。②對于舊接種箱要先用水沖洗曬干再進行一次熏蒸消毒,熏蒸用藥量是平常二倍。新接種箱也應熏蒸一次。③ 接種箱內可不用灑精燈。④接種箱盡量放在干燥、干凈、密閉性好的房間內。也可將接種箱放入塑料大棚內接種,但塑料大棚一定要干燥,同時要求大棚要提前晾曬并熏蒸消毒一次。
七、發菌:是指菌棒接種后菌絲長滿整個過程。發菌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干凈、干燥、通風、適溫。
1、發菌場所:在室內發菌,可先將室內打掃干凈,如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水沖洗一次。沖洗后要通風 曬干。新建成的塑料大棚作為發菌場所,關鍵是要通風干燥。如果是舊塑料大棚特別是種過菇的舊塑料大棚在使用前要將整個覆蓋物和塑料布掀掉,使之風吹日曬一周再重新將塑料布及覆蓋物蓋好,隨后用甲醛熏蒸一次,熏蒸時盡量提高塑料大棚的溫度并在地面上灑一層石灰面。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舊的發菌車間還是舊的塑料大棚通風是最好?quot;消毒方法"。這種方法既經濟又環保。
2、搬運:接種完畢后,將接好種的菌棒及時運到發菌室或發菌大棚。還要將接種室或接種箱全面打掃干凈。接種室最好用墩布清潔一遍,接種箱可用濕毛巾擦一遍。千萬將掉在地上或箱內的培養料打掃干凈,以免其滋生雜菌。在菌棒的搬運過程中,注意避免菌棒間的擠壓及塑料袋破損,做到輕裝輕卸輕拿輕放。
3、菌棒的擺放:
①夏季:在夏季高溫季節發菌,菌棒要單排擺放,每排可放3-5層。如場地允許可井字擺放。這種菌棒擺放有利菌棒散及避免燒菌。
②冬季:在冬季生產菌棒時,菌棒發菌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發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這種情況可將菌棒按一定行距擺放(每排之間的距離為70-80公分),每排可擺放菌棒5-8層。還有一種情況是發好的菌棒發滿后,再將菌棒移至出菇場所出菇。這種情況,每排可擺放5-6層。排距以溫度高而定。這種方法有利于菌棒保溫,菌棒內的溫度比空氣中的溫度高5℃以上。
4、菌棒的發菌管理:
①溫度:發菌溫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氣或陽光增溫。土暖氣增亂注意棚內不能有煤氣–O);陽光增溫要注意不能讓陽光直射菌棒,可在塑料大棚內放一層遮陽網。為保持發菌溫度,在氣溫低時不能通風,風大時不能通風。通風時間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棚內溫度低可少通風;棚內溫度高可多通風。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溫,降溫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進行通風,通風時間為下午6點--翌日上午8點。如果遇到下雨及大風天氣可適當不通風或少通風。為了降溫白天可將覆蓋物蓋好并在上邊澆涼水;晚上可將整個覆蓋物卷起。②濕度:整個發菌過程決不能噴水,濕度越低越好。有的正規出版物中專家指出:發菌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這純屬"理論不聯系實際"③光線:對大多數食用菌來講,發菌過程不需要光線特別是不能有直射陽光。為了通風或增溫發菌場所有些散射光不影響正常發菌。④污染菌棒處理:在發菌過程中會發現一些菌棒感染雜菌,如果感染率不超過5%,這屬正常范圍不應大驚小怪。發現菌棒兩頭污染說明雜菌孢子是在搬運、接種、發菌過程進入袋內,也可能是菌種有問題。應仔細查找分析污染原因及時克服;發現菌棒中間污染雜菌十有八九是破袋造成,只要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孔,雜菌孢子也可進入引起污染。發現少量污染原則上菌棒不要翻動,更不能拿起污染棒看看再放下,以避免雜菌孢子從污染 袋內散出引起更多污染。大多數菌棒快要長滿時,將兩頭污染或中間污染較重的菌棒挑出重新"回爐"。在逃選過程中也要輕拿輕放。"回爐"就是指將污染菌棒粉碎晾干后再添些新料重新做菌棒。應注意的是粉碎與晾曬最好不要在食用菌場內進行。不要因小失大污染整個生產環境。⑤菌棒通氣:菌棒發菌需要新鮮空氣,發菌場所要結合溫度情況進行通風換氣。當菌絲"拐彎"后長到2-5公分時,要將菌棒兩頭的塑料繩抽掉而不要松動塑料袋。而對菌棒兩頭有雜菌污染的袋子不要抽塑料繩,以防雜菌孢子散出。
本文作者:賈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