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研究員 樊壽康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它不僅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的理論,并極大地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保護和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大大地解放了科技工作者這一最活躍的生產力。根據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引申出來,現在提出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生產力;這是因為文化遺產是先人的科學技術和勞動智慧的結晶,保護它,把它開發出來,繼承弘揚了它,也能給人們以啟迪、鼓舞和力量,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以香菇文化遺產為例,可以充分說明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生產力。我國的蕈菌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從野生到人工栽培香菇。最早文獻資料是1209年,龍泉人何澹編撰的《龍泉縣志》,詳細記載香菇栽培方法,共有185個字。這說明龍慶景菇民創造的砍花法和驚蕈術,可能有800多年或更長的歷史,吳三公是被菇民神化了的人工栽培香菇的創始人。香菇從野生到人工栽培是蕈菌文化的一場革命。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廣泛應用,用砍花法栽培香菇,現在大多數人已不采用。但是當人造菇棒不出菇、少出菇時,有人就“拍打”、“出氣”……,這就是驚蕈術的作用。這是吳三公為代表的古代菇民的偉大創造,他們敢于實踐的精神和科學成果,值得繼承和發揚。我們收集老法制菇的工具、建古式香菇寮、建香菇文化陳列館,就是為了保護香菇文化這一中華農業文化的瑰寶,不至于在我們這一代失傳。要看到,世界上我們獨有的香菇文化,目前正瀕臨失傳的危險。
因此,中華香菇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客觀的需要。但是,“申遺”最難做到的一點,就是保護香菇文化遺產。目前,引為自豪的是我們慶元保護和維修了菇神廟——西洋殿。但是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香菇文化遺產散失在外,甚至被破壞,有待我們去搶救保護,去發掘、整理。這次在籌建龍巖香菇文化陳列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200年前吳氏宗祠的匾額“祖功宗德”和案桌,收集來香菇寮中使用過的山歌歌本、篾籮和吊式、臺式、落地式三種型號的夾篾燈等等,對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香菇文化,是富有教育意義的。我們暫且不去分析200年前是否有人能象我們現在這樣理解吳三公發明香菇術的功勞和為民造福的美德,但是在“不忘祖先”這一點上是肯定的。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是靠先人的勞動和智慧作為基礎,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所以對于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定要保護、要搶救,不然就很容易被破壞掉。雖然象文革那樣的破壞不會發生了,但是在建設生活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舊的東西,我們看不慣,誤認為沒有用,就隨意丟棄了它。現在我們提出來,想一想它可能還有用,要向有關部門有關人報告請示一下,這樣被破壞的東西就會減少。舉個例子,就象
道士所使用的東西,好多人就認為是迷信,燒掉它。“同志,不要急于燒掉,要拿過來看一看,分析研究一下。”英國科學巨匠李約瑟就是從中國道藏的研究中,完成了世界巨著《中國科技史》。我就是因為找到西洋殿的道藏,才肯定西洋殿祀奉的是菇神吳三公,不然憑《慶元縣志》記載的判府廟“神姓吳”,能肯定是菇神廟嗎?
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要大力宣傳普及《文物保護法》,人人樹立保護文物的法律意識,個個按文物保護法辦事。文化部門和鄉政府、村委會要好好地宣傳普及《文物保護法》,帶頭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要檢查清理一下自己管轄范圍內到底有那些香菇文化歷史遺產,認真收集登記歷史文物,并訂出具體的管理制度和開發利用的設想,一起上報縣有關部門。當然,縣里還必須建立相應的機構(如香菇文化研究會),有專人管理這件事。
當前,香菇文化歷史遺產的保護,因為傳統砍花法制菇、菇民山歌、扁擔功、菇民戲等面臨失傳的危險,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引起重視,抓緊進行搶救性發掘開發。
總之,縣領導很重視這次香菇文化廟會和香菇文化研討會,這必將推動我縣香菇文化的普及、提高和發展,推動香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我愿和全縣人民一道積極努力,為保護、弘揚香菇文化,為中華香菇文化“申遺”作出貢獻。
2003年4月18日 于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