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蕈菌文化 » 正文

    為“中華香菇文化第一村”鼓 與 呼


    【發布日期】:2010-07-31

      ——龍、慶、景,從香菇栽培發源地向香菇旅游圣地的轉化
      中國香菇聯合會副會長 高級工程師 張壽橙
      2003年4月18日,古歷3月17日,由慶元縣百山祖鄉人民政府、慶元縣食用菌協會主辦龍巖村委會承辦的慶元縣香菇文化廟會在龍巖村香菇之神——香菇之祖——吳三公祠前隆重舉行,同時召開了中國香菇文化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宏揚中華香菇文化,以文化促進菇民區旅游經濟的發展。
      龍巖村位于中國香菇發源地——浙江省龍、慶、景三縣市菇民區的最核心部位。這個120多戶的山村,古樹環抱、風景秀美、民風古樸,與三縣、市縣城的直線距離都在70公里左右,但每年仍有上千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專程拜訪香菇之神。
      龍巖作為核心菇民村,最耀眼的是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三年)3月17日,誕生了一人名叫吳三公的人,他被菇民奉為保護神。雖然中國香菇在吳三公誕生之前已有栽培,但就其在菇民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而言,將其奉為香菇之神,或則稱為“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創始人”是十分恰當的。這一點可從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菇民十分崇奉的菇山“香火榜”(一種在菇寮神堂上供奉的神佛排列)上證明。盡管“香火榜”上也有不少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如招財童子、五顯大帝之類,但“西洋祖殿吳三公、國師青田劉伯溫”卻一概存在。對劉伯溫的崇敬也是在對香菇產業的是非爭論上發生的。劉伯溫保護菇民,向當時朱元璋奏請種香菇為該三縣專利。所謂“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神香菇”,即為此意。將吳三公與劉伯溫和香菇連在一起,加以崇拜,是我中華香菇文化中一個與世不同的特點。
      龍巖作為核心菇民區,率先從發源地向觀光旅游轉化,是一種超前思維,非常有見地的舉措。龍巖現已有一個十分漂亮而有文化特色的吳三公祠,祠內有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張樹庭教授“香菇之祖“的題匾,還有不少含意深邃楹祠聯。特別是在籌建中的香菇詩文碑廊,收集自先秦以來歷史名人對蕈菌產業所留下的史料與詩詞等……,這將是中國香菇史上的一個十分重大的事件。
      以下,我將介紹中國香菇文化如何影響世界。①龍、慶、景作為世界香基栽培發源地;②吳三公作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創始人;③龍巖村作為香菇發源地的核心,都已被世界各國菇業同行和國際菇類組織所公認。
      1960年,筆者在所著《香菇栽培方法》(中國林業出版社)一書中,已提出龍慶景為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其創始人為被神化了的吳三公這一觀點,但限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缺少更多的交流條件與佐證史料。
      1984年,在廣州全國會議上,筆者“就王楨農書《菌子》篇,論龍、慶、景為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一文,引起海內外與會者,和相關國際菇類組織的高度關注。1987年7月,《國際執帶菇類》,第7期,以英文版,發表了以上文章。文章確認菇民區內龍、慶、景三縣以龍巖村吳三公為代表的萬千菇民,具有800年歷史的偉大創造,其年代遠遠超過日本。同時證明王楨于公元1313年在安徽任上所著《菌子》篇的香菇栽培方法,即為我菇民之砍花法。
      1988年7月底,我應邀參加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國召開的國際蕈菌學術會議。本次會議上龍、慶、景為世界香菇發源地的觀點,引起了全球學者的熱烈討論。來自臺灣的學者在會議上激動地表示:“日本人認為香菇是日本民族的驕傲,栽培技術是日本發明的。現在我們以無可爭論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香菇源自中國,中國的龍慶景,尤其是以龍巖村吳三公為代表的廣大菇農的偉大貢獻,十分可貴……。”會議結束后,臺灣以賴敏男、黃敏源為首一行五人,還專程拜訪閩浙香菇產區,深入菇山和菇棚,體驗菇民生活。在武夷山賓館簽署成立了“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
      至于香菇栽培技術如何從龍、慶、景傳向日本,乃至全世界:將相關史料聯接,就十分清楚了。
      最早是:公元1209年,即宋嘉定元年,在龍泉人何澹所著的《龍泉縣志》中,記敘了香菇砍花法栽培的185個字。800年前,留下這185個字可謂無價之寶。它敘述了香菇栽培從擇時、選場、選樹、砍花、采菇到烘干的整個栽培與加工過程。其后:明代浙江參政陸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園雜志》卷十四中,將《龍泉縣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項轉記其中。特別注明,以上五項出自《龍泉縣志》。1209年,何澹《龍泉縣志》所寫香蕈的“蕈”字,曾為“葚”及“蕁”二個同意字,是陸容將其一律改為“蕈”字,他對此特別作了說明。又過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37年(1562年),在黃佐所編《廣東通志》中,將陸容《菽園雜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個字,引入其中。其時,廣東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農(過去龍、慶、景三縣菇農不分各縣,而概稱浙江菇農,以便一致對外),以后的所有廣東通志版本均在物產等欄記敘這185個字。
      日本人,林學家佐滕成裕,就是參考了《廣東通志》這185個字,總結、完善與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書——稱為《驚蕈錄》,此時為1796年。此書手抄本現已成為日本國寶,存于日本水戶的歷史館中。佐滕成裕專以《驚蕈錄》三個漢字為書名,亦正為崇奉中國菇民在香菇栽培的偉大創造與奉獻。這三個字正是我龍、慶、景菇民砍花法栽培“秘技”,也是方言,其意在多年砍花之成就菇木,不出菇時,以軟木擊拍,經震動使其菌絲活躍而出菇的一種特殊技藝。這一技術在800年后科學昌明的今天,仍有其十分重大的實用價值。
      《驚蕈錄》在日本問世后,被日本稱為“鉈目法”的香菇栽培技術迅速推開,為以后的香菇科技革命——純菌種段木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礎。使日本九州的熊本、群馬、大分等地成為逸聞全球的菇業中心,給日本山區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為所有其它農林產品在效益上無法相比的項目。接著日本人又于1906年和1909年分別在韓國的濟州島及臺灣省臺中的浦里鄉推廣香菇的段木栽培,所產香菇全部運回日本,經長琦向全球出口。
      由于香菇給日本二戰后的山區經濟恢復帶來巨大貢獻,日本視香菇為傲視全球的項目,在日本大分縣設有專為日本天王祭祀香菇的敕祭社(寺廟)。日本農林省每年都對香菇產業進行評比獎勵,至今已達50余次,這在日本對農產品的崇拜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龍、慶、景作為香菇栽培發源地,在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承認的,但是在歷史資料充分佐證的情況下,縱使他們改變觀念。李登輝——作為日本京都大學的畢業生,他在臺灣農林廳上任時,建議蔣經國,重視香菇與蘑菇生產。——1985年,全臺香菇產量達4904噸,與當年大陸總產相似。他認為香菇栽培源于日本,1991年,他特地派其科技顧問陳瑞青教授來慶元考察。陳來慶元弄清事實后,復于1994年,專程參加慶元的第三屆香菇節和國際研討會,他和來自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一樣,在西洋殿吳三公的神座前,恭敬地祭拜,表示了他和李登輝對這一香菇歷史及其代表人物的無比崇敬之心情。
      至于吳三公的神像早在李登輝之前的1989年,由賴敏男博士一行引入臺灣,供奉在菇避堂的神壇上。
      出于崇奉和宏揚香菇文化,出于對我廣大龍、慶、景菇民的偉大創造與奉獻,我于1992年專門請賴敏男博士一行來龍巖為吳三公祠題寫了楹聯,其曰:
      砍花法,中華瑰寶,恩澤東瀛
      驚蕈術,源自龍巖,功歸三公。
      這一詞聯代表了我與賴博士對中國香菇及其文化乃至龍巖村吳三公的全部崇敬之心情。
      大量史實,以及對當今全球香菇業所發生的作用,我們將龍巖村稱為“中華香菇文化第一村”是十分恰當的。
      至于如何建設好這第一村,使其名副其實、永彪史冊,有持我們這一代人去努力奮斗。建設香菇詩文碑廊,更是舉世無雙的創舉。
      日本大分縣設有“香基公園”,建有日本香菇之父——林喜作塑像。公園占地60畝,成為香菇國際會議的中心;日本熊本縣小國汀建有一個“香菇歡樂公園(或工廠)”;韓國已將過去種香菇的濟州島開發成為旅游勝地;臺灣的南投、臺中等重點菇區也已成為旅游和香菇觀光農區。龍巖村以其豐厚的香菇文化為基礎,開發觀光旅游,在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提攜下,前景一定是十分美好的。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襄城县| 东光县| 呼伦贝尔市| 云梦县| 扬中市| 南康市| 阜康市| 东莞市| 香格里拉县| 宁远县| 浠水县| 石家庄市| 墨竹工卡县| 东至县| 崇文区| 鹤山市| 明星| 宁阳县| 安康市| 淮滨县| 桑日县| 保德县| 鱼台县| 白朗县| 富宁县| 麦盖提县| 饶河县| 巩义市| 泸溪县| 南宁市| 惠安县| 如皋市| 呼和浩特市| 长宁区| 锦州市| 玉门市| 增城市| 额尔古纳市| 云阳县|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