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蕈菌文化 » 正文

    來聽聽老菇農講“蕈山古董”


    【發布日期】:2019-05-31  【來源】:蕈菌文化
    【核心提示】:為了搶救香菇文化,弘揚菇山精神,2014香菇始祖吳三公朝圣活動特別邀請了12位80歲以上老菇農進行座談,請他們講述菇山的故事。現將慶元縣香菇研究會編印的2014《香菇縱橫》摘選的7位老菇農講述的菇山故事編發如下,供有興趣的圈友選讀。
           為了搶救香菇文化,弘揚菇山精神,2014香菇始祖吳三公朝圣活動特別邀請了12位80歲以上老菇農進行座談,請他們講述菇山的故事。現將慶元縣香菇研究會編印的2014《香菇縱橫》摘選的7位老菇農講述的菇山故事編發如下,供有興趣的圈友選讀。
    640.webp
           香菇被土匪搶劫
           我叫葉端興,賢良鎮溪沿村人,1917年出生,今年98歲了。我13歲就跟父親去菇山,菇廠就是現在的福建省建寧縣,1935年轉到現在的福建建甌市山河做香菇,期間曾多次碰到土匪的搶劫,其中損失最大的一次在1938年,那次被搶劫的情形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那年的農歷12月16日,凌晨3點,我和我哥挑了一擔香菇,從菇廠出發,挑到當時的建寧府即現在的建甌去賣。一人挑擔,一人照火把,挑了二十里左右,天蒙蒙亮了,我哥就回菇廠去了,由我一個人挑去賣,中午一點左右,挑到當地一個叫“不通岙”的地方,突然從路邊沖出四個手拿槍支的土匪,叫道:把擔子放下。于是我把擔子放下了,一個土匪問,里面是什么東西,我說是香菇。他說,挑起來跟我們走,這樣他帶頭,我挑著擔在中間,后面還有一個拿著槍的跟著,約挑了50來米,到了一個叉路口,往里面轉進去是一個墳墓坪,那里已經有二三十人被綁在一支繩子上。我放下擔子,一個土匪把我推過去,跟其他人綁在一起,然后把我的香菇和擔子上的雨傘,飯都拿走了。我被綁了一個多小時,期間又有幾個人被抓來綁在我后面。下午2點多,一個土匪放了一槍,并松了在最后一名被綁的人,叫道:你們互相松綁走吧,就這樣讓我們回來了。
    641.webp
    葉端興口述,葉全榮整理
     
           在菇山,多次與共產黨游擊隊有接觸
           葉遠德,竹口鎮竹下村人,今年91歲,1945年,22歲的葉遠德開始與人到福建省光澤縣境內的一個深山中做香菇,從家里到菇山要走5天的路。在那里頭尾生活了4年,他們的菇寮共有6個人。
           葉遠德從事菇山只有4年的時間,他們的菇寮旁有一條山道,解放前是共產黨游擊隊經常往來的地方。有一次,游擊隊20來個人來到菇寮,他們穿著也是普通的老百姓衣服,只是每個人肩膀上都跨背著干糧袋,袋里主要裝的是大米,也有的放有銀元和銅錢等。他們來到菇寮很友善,要點茶喝,有時也會在菇寮借鍋灶煮飯,煮的米都是游擊隊自己帶來的,吃的菜也是帶來的咸菜。游擊隊從來不要菇民的香菇吃,更不冒犯菇民。游擊隊離開的時候會將他們留下的痕跡清除干凈,比如香煙頭啊,線頭啊,紙屑什么的,扔到灶膛里燒毀。因為游擊隊行軍用品與菇民的有所不同,擔心被國民黨軍隊發現,會連累菇民。有一次,游擊隊來了七八十個人,在菇寮附近安營,游擊隊帶有鋸子、柴刀、斧子等工具和繩子等用品,他們搭建臨時寮棚的動作很熟練,傍晚的時候到,沒多少時間,一個可以住宿幾十個人的寮棚就搭好了,用隨身帶來的鐵鍋就燒起飯來。
           福建光澤縣這一帶是與江西紅色蘇區毗鄰,民間交往較多,群眾覺悟高,紅軍在江西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時期,好多年青人都去江西參加了紅軍,因此致使許多群眾被國民黨當局殺害。葉遠德去做香菇的時候,雖然離紅軍建立蘇區已經10多年過去了,但他還目睹了光澤菇山附件很多地方田地荒蕪,房屋空置,甚至一些房子內白骨成堆,陰森可怕的場面至今記憶猶新。
           來菇山的游擊隊從不告訴他們隊員叫什么名字,也沒聽說誰是當頭的(據資料,那一時期浙閩一帶的游擊隊應該是陳貴芳領導的隊伍,)。到了葉遠德在菇山的第三個年頭,已是全國解放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有一次,游擊隊中有隊員告訴葉遠德他們說,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不久將會解放他們的家鄉了,勞動人民可以當家作主。當時葉遠德他們不敢相信,覺得從慶元到菇山所有地方都是國民黨控制著,沒有這么快這么好的事情。但等到第二年春天香菇收成完后回到慶元家里,家鄉真的已經解放了(慶元縣解放時間是1949年5月17日)。
           葉遠德雖然菇山生活時間短,卻給他帶來了不少有趣的故事。那會,去菇山的路上要經過福建省松溪到建陽中途的界溪龍安(音)的一個大山岙。這里,經常有土匪打劫。他們手里拿著槍,站在山崗上,槍口對準過路行人,叫留下所有東西。所以要翻越山岙時,菇民們就在安全的地方結伴,再用錢雇當地的兵員來保護。快走到山岙時,兵員會朝天開幾槍作為提醒土匪,土匪知道有兵員一起,土匪也就不會出現了,據說土匪與兵員早有約定,一起來迫使菇民交過路錢。
           做香菇是一個辛苦活,遇到香菇多時,不管天氣多冷,也不管下雨下雪,都要去采菇。香菇烘干好后,就要擔到光澤縣城去賣,然后再買些油、鹽、菜、米、日用品回來。做香菇還與氣候等因素有關,菇山也有一些開支,其實收入也是很微薄的。
           后來由于解放了,家里分到了田地,葉遠德在家種田,也就沒有再去菇山了。
    642.webp
    葉遠德口述 沈紹春、陳汝長采訪整理
     
           外出種香菇的艱難生活不堪回首
           吳家詩,81歲,舉水鄉月山村人,在菇山生活了18年,回想解放前外出種香菇的生活情景,真是不堪回首。1944年冬天,吳家詩10歲,父親和母親帶著他和8歲的妹妹要到福建清流縣種香菇。因家里沒錢沒糧,一家人只得邊走邊乞討,一路步行了31天才到福建清流縣。那年代,到處都很窮,討吃都很困難,途中走到福建三明市莘口鎮時,實在是沒辦法,父母就以3000元(國民黨官金券)將妹妹“賣”了。到了清流縣兩三個月后,父親生病死在菇山,第一年冬天一家四口人出門,第二年春天就剩母親和吳家詩兩人回到家里。
           解放后,吳家詩和另外兩個人合伙繼續種香菇,1952年香菇產量高,同時香菇不再賣給欺壓價格的“香菇行”,而是直接賣給供銷社,價格比較穩定也比較高,一年每人分到400元左右。當時稻谷是6元100斤,而鄉長每月的工資才17.5元。400元,比一個鄉長兩年的工資還高。
           那年月,土匪當道,他們先后2次遭遇土匪,但最終總算是順利帶著錢回家。
           第一次是在菇山上。18歲的吳家詩5點半起床做飯,聽到腳步聲,立即叫醒叔叔等人。帶著槍的3個土匪沖了進來,吃了他們的早飯,還搶了錢和香菇。當時香菇還沒盛產,只有兩三斤,土匪嫌少,又搜走了兩塊洋錢。
           第二次是回慶元的路上。遇到30多人組成的土匪群,吳家詩等人被攔了下來。交涉時才發現,土匪頭和其中一名月山村村民是結拜兄弟,所以便被放行。走出不到200米,幾個土匪又追了上來,要走了四五斤香菇,可后來,土匪頭又派人送了5塊錢來。
    643.webp
    吳家詩口述 吳華等采訪整理
     
           菇山守護,很多時候需要智慧來應付
           練榮楊,荷地鎮楊橋村人,是一位在菇山生活了50年的老菇農。他出生于1930年,如今已85歲的他,每當回憶起菇山的往事,他說記憶猶新,仿佛就發生在昨天(這里摘選的故事都是發生在解放以后)。
           練榮楊做香菇的地方政和離家不遠,菇民徒步200余里的山路就能到達福建省政和縣的菇山。
           菇山在出菇時節,每天晚上都要輪著值夜班,有一天與練榮楊一起守夜的是出生入死上菇山的練端偉。每到他倆值夜班,練端偉躺長凳,練榮楊靜坐在菇寮門口,一守就是一整夜。
    手電筒、棍棒、煙是守夜者的必備物品,到了下半夜,每當想躺下睡覺的時候,練榮楊都很自然地從口袋里摸出一袋草煙醒醒腦。那個晚上,又輪到練榮楊和練端偉值夜班,凌晨2點多,隱約看到遠處叢林里閃著小紅點,憑經驗他很快就意識到,那里躲藏著想偷香菇的。這一驚,讓練榮楊瞬間頭腦清醒萬分,為了盡可能避免碰面沖突,身手矯捷的練榮楊一邊拿著手電筒直照“小紅點”,閃動著光線,一邊用木棍快速并均勻地敲打著石頭,故作鎮定往菇寮里叫喊“你們別睡了,快抄家伙”。幾秒鐘的功夫,“小紅點”消失不見了。想象著盜賊慌張逃跑的樣子,菇民們也笑了。
           又有一天夜里,“菇寮的人給我滾出來”的粗野叫聲驚醒了菇民,一聽這厚重的福建口音,又帶著威脅的口吻就知道肯定是有地痞前來惹事了,一看菇寮不遠處果然一幫八九個不三不四的人朝菇寮走來。練榮楊似乎很淡定,還沒等他們走近,就裝著肚子疼迅速鉆進菇寮,手腳麻利的取出藏在菇寮里的一疊賣香菇的現錢去了茅廁,他迅速將包好的錢藏到茅廁里,就在這片刻時間完成了“菇寮金庫”的轉移。
           菇寮外面,來人與菇民們爭鬧著,練榮楊從茅廁里出來故裝啥都不知道談定的大聲說“這是怎么了,這么晚了,還要勞煩你們那么多人上山。”來人領頭的說,“其實我們也沒想要干嘛,就是這山很像是我們家的,所以特意上來告訴你們,順便收點租金,也好讓你們好好種香菇。”很明顯他們就是來敲詐勒索的。
    這時有個機靈的菇民故作與練榮楊說“老楊,上次賣香菇的錢不都給帶回去了,現在沒有錢了啊”。
           領頭的發狠話說:“你們少給我來這套,我就不信了,我們一來,錢就交了,搜!”。這個粗獷的身板,左手臂還有一條長長的刀疤的地痞帶著他的人開始搜身搜菇寮,他們用棒子在菇寮里到處掀掀捅捅。
           練榮楊為了打發他們,拿了藏在菇寮門后的一包花菇上前客氣地說道,“這是上次賣菇留下的一點花菇,本想著留著下次多點的時候再賣個好價錢,既然大哥來這,這點花菇就送給你好了”。地痞又從菇寮找出一包花菇來,對著菇民說,“這點花菇,你們就別愁眉苦臉了,就當你們的租金了”。就這樣這幫地痞吹著找不著調的口哨下山去了。
    644.webp
    練榮楊口述 吳夢艷采訪整理
     
           菇寮就是菇民的第二個家
           我是吳財興,今年85歲,嶺頭鄉舉洋村,12歲開始就和父輩們一起上菇寮,一直到60歲,在菇寮里的時間長達48年。這期間,我輾轉到過建甌、龍巖、武平等地,最難忘的是建甌“后坑菇寮”的菇山生活。
           外出種香菇,菇寮就是菇民的第二個家。而“后坑菇寮”,可謂舉洋村民外出種菇的大本營。按照輩分來算,舉洋村吳氏從開祖以來,已有“元、亨、利、真、開、作、初、晉、興、景”十輩人,都在后坑菇寮種過香菇,前后時間長達兩百年。“后坑菇寮”是因村名而取得。后坑村坐落在福建省建甌縣吉陽鄉,這個村只有10來戶40多口人,地處高山一塊平地上,海拔800米左右。四面環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村后緊靠一座相似鳳凰的大山,稱為“鳳凰山”。鳳凰山是建甌與建陽兩縣的交界線,水流東向屬建甌縣管轄,水流西向屬建陽縣管轄,故有“鳳凰山水東西流,一座山脈跨兩縣”之稱。
            黃金有價,誠信無價。在后坑菇寮種香菇,我們祖祖輩輩一直以來都按照合約,出價公道,每年種香菇都嚴格按照“分片砍伐,按樹作價”的管理方法,做香菇、砍菇樹,從不少批多占。菇民遵守信用,村民也知情達理。俗話說,在家靠親友,在外靠朋友。這里社會風氣良好,香菇也年年豐收。菇民與村民互敬互愛,從來沒有發生過矛盾糾紛。在“后坑菇寮”種香菇,我們一直與“老東家”——當地大財主吳源興一家相處融洽,你來我往,親如一家。
           總之,我們在后坑菇寮從事香菇生產的深刻體會是:只有“以寮為家、以人為本、以菇為業、以誠為重、以德為先、以和為貴”。時刻牢記“黃金有價,情義無價”。與當地村民和睦相處,才能基業永久,菇業永續。
    645.webp
    吳財興
     
           菇山生活艱苦,卻也豐富多彩
           沈世亮,85歲,松源街道九際村人,在菇山生活了51年。老菇民沈世亮的菇山生活從1941年開始,12歲的他就跟著父親步行7天到福建省泰寧縣龍安鄉做香菇。15年以后,轉移到福建省黎川縣做過5年。此后由于森林資源限制,才轉移到江西省景德鎮市高騰鄉操村做香菇。
           菇山的生活,條件艱苦異常,但在沈世亮的講訴中,卻又是豐富多彩的。
           在菇山,我們的香菇寮門口有一處練武場地,幾乎每個“香菇客”都掌握幾招香菇功夫。菇山防盜,陷阱也是必備的,平時他們會在去香菇樹的路上安置一些“掃地風”、“風桶凹”、“竹槍”、“簸箕倒”、“糊涂錘”等一些暗器和陷阱,防范香菇被偷盜或者野獸糟蹋。
           香菇寮每月農歷14日、29日兩個晚上必須拜師傅,也稱“過節”。菇寮“過節”要派一人到集鎮上去購買豬肉、香、紙、燭、鞭炮等祭拜師傅供奉物品,旁晚,香菇寮有敬神經驗的老菇民一人先回到寮里準備過節,將米飯、豬肉、香紙燭、鞭炮及斧頭、柴刀等擺在菇神神位的案桌上供奉吳三公師傅。還有五碗飯及肉塊,一碗飯擺放在灶臺敬灶神,一碗飯擺放在寮門敬天神,三碗飯擺放在寮外社壇內敬野神。祭奉結束,先從寮外開始收集,進社壇收集供品時,要先咳三聲嗽,以告示野神撤離。最后,由主拜老者在五顯神、吳三公、劉伯溫師傅桌案尾拜三拜,嘴里念著:“上山,做墻,燒炭,守菇,吃飯!”全寮伙計們答道:“哦!”祭拜完畢后,再開始燒晚飯,每次過節晚飯要推遲近兩個小時。為了保護做香菇技藝的秘密和菇寮平安清吉,在菇寮內要講“菇山話”。比如,香菇叫“香老”,砍樹叫“做墻”,老鼠叫“落爽”,野豬叫“山烏背”,鳥叫“山鷹”,蛇叫“長長”,狗叫“地央”,豬肉“橫老”,吃飯叫“呼天”,斧頭“棒”,柴刀“彎”,燒火“堯堯”等等。“菇山話”僅局限于慶元、龍泉、景寧三縣菇民相互交流,外界人聽不懂。
           香菇生產中,遭遇偷盜是常有的事,一年冬天,在江西省景德鎮高騰鄉我們有兩個香菇廠共12個伙計,兩個香菇場里數百棵“開衣”樹,經一場冬雪后,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香菇。大家一邊燒炭,一邊管護香菇。可還沒到采收期,一夜間,香菇被當地村民偷走一半。菇寮派人到村里向村里的姜書記報告情況,村書記他要求如實統計被偷數量,結果我們估算的數量比村書記到村民家查出來的香菇數量要少一些,村書記贊揚慶元香菇客誠實可信。于是,姜書記組織村干部對此偷盜香菇的案件進行賠償處理。并要求我們不要送香菇給村民吃了,還嚴厲教育當地民眾,制止類似偷竊事情的再次發生。我們能夠碰到如此負責任的共產黨村書記,讓我們很感動。
    646.webp
    沈世亮口述 吳岳榮葉瑞媯采訪整理
     
           回憶菇山兩件事
           陳世金,五大堡鄉大洪村人。一九三四年生,今年已81歲。13歲時便跟隨父親出遠門,至福建菇山。我在做香菇,去過的地方主要有順昌、建陽、鄭和等地。在福建期間經歷很多事,有兩件讓我印象深刻。
           我還記得第一件事發生在解放前,那是一九四九年正月。我在新橋頭村做了幾年以后,去了陳端子村。當時菇農的菇寮都在東前區崗頭一帶,距離最近的巖下古鳳痷只有十幾里地。當年共產黨游擊隊與國民黨正在這一帶打游擊戰,形勢緊張。我看風頭不對,便和菇友去了古鳳痷避難。適時遇見游擊隊駐守,看到了一身農民打扮的游擊隊,他們是陳古老(陳桂芳)的部隊,領隊問,你們幾位是菇農嗎?我們點頭稱是。他們就給了我們一些吃和用的,并保護我們安全,讓我和菇友們都十分感激。
           第二件事發生在一九五幾年,我到了政和縣朱地一帶,當地主管部門制定了香菇生產指標,產量分解到各個菇寮完成,即每個菇寮每日必須上交5斤干香菇。當時生產條件艱苦,事實無法達到規定要求。我和菇農都說自己無能為力,完成不了。結果我們被召去學習班,把我們集中在一起,連日進行動員,若不答應便不放我們走。當時有人偷偷到慶元請求幫助,慶元縣政府很重視,派來了一個局長,但政和方面仍不放人。后來又過了段時間,我和菇農們就都不告而辭回來,大家就不去那地方種菇了。
    647.webp
    陳世金口述,吳玲霞采訪整理
     
    關鍵詞: 蕈山 菇農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滁州市| 天津市| 永济市| 广汉市| 太湖县| 云霄县| 平陆县| 岑溪市| 永福县| 定襄县| 上思县| 历史| 安义县| 循化| 灵宝市| 鹤庆县| 盘山县| 河东区| 鹿泉市| 贵溪市| 泗水县| 忻城县| 子长县| 阿克| 白银市| 贵溪市| 龙井市| 江西省| 莲花县| 镇江市| 富川| 隆子县| 宁明县| 江源县| 贵定县| 连江县| 巩留县| 霍山县| 织金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