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培養料堆制
1978年以前,蘑菇培養料通常只進行一次發酵即把糞草料堆在室外,在自然條件下發酵1個月左右,經翻堆5-6次即裝床播種,平均單產一般只有4.5Kg/M2。在香港中文大學張樹庭教授的幫助下,中國于1978年首次引進了蘑菇培養料二次發酵技術。張樹庭在北京召開的學術交流會上指出:蘑菇單產高低,很主要的一個環節決定于是否采用二次發酵工藝。1979年3月,在福建莆田召開了全國蘑菇培養料二次發酵現場技術交流會。多種適合于中國農村實際情況的簡易二次發酵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但是由于菇房保溫條件差,加熱設備效能低,在二次發酵頂熱階段需消耗大量燃料而使二次發酵的推廣受到限制。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經試驗提出了節能二次發酵的新模式,其要點是:(1)適當縮短前發酵時間到10天左右。(2)前發酵的料半集中地堆放在床架中間三層(共五層)。(3)二次發酵采用先控溫培養(2-3天)后巴氏消毒(6-8小時)再控溫培養(2-3天)的新工藝。其特點是:(1)能充分利用堆料中微生物發酵發出的熱能,節約燃料。(2)促進了堆料有益微生物的生長,改善了堆料質量。(3)提高了培養料巴氏消毒的效果。(4)整個工藝易學易于控制,便于推廣。其結果是使中國蘑菇的單產普遍提高了15-30%。
1.培養料配方
培養料配方要求, 碳氮比: C/N==28-30:1, 含氮量: 1.4-1.6%,
投料量: 30-35KG/M2。
蘑菇培養料主要物料的碳氮比(C/N)
物料 |
C% |
N% |
C/N |
稻草 |
45.39 |
0.63 |
72.30 |
大麥桿 |
47.09 |
0.64 |
73.58 |
玉米桿 |
43.30 |
1.67 |
26.00 |
小麥桿 |
47.03 |
0.48 |
98.00 |
稻殼 |
41.64 |
0.64 |
65.00 |
馬糞 |
11.60 |
0.55 |
21.09 |
黃牛糞 |
38.60 |
1.78 |
21.70 |
水牛糞 |
39.78 |
1.27 |
31.30 |
奶牛糞 |
31.79 |
1.33 |
24.00 |
羊糞 |
16.24 |
0.65 |
24.98 |
兔糞 |
13.70 |
2.10 |
6.52 |
雞糞 |
4.10 |
1.30 |
3.15 |
花生餅 |
49.04 |
6.32 |
7.76 |
大豆餅 |
47.46 |
7.00 |
6.78 |
菜籽餅 |
45.20 |
4.60 |
9.83 |
尿素 |
|
46.00 | |
硫酸銨 |
|
21.00 | |
碳酸氫銨 |
|
17.00 |
推薦配方之二(以栽培面積230M2計算): 干稻草 4400KG 過磷酸鈣 60KG 干牛糞 2000KG 石膏粉 100KG 菜籽粉 200KG 碳酸鈣80KG 尿 素 60KG 碳酸氫銨 60KG 石灰粉 120KG
2.培養料堆制
1)前發酵 堆制程序如下
堆制程序 | 時間間隔 | 添 料 程 序 |
預 堆 | 1-2 天 | 稻草、石灰粉, 牛糞、餅粉 |
建 堆 | 3-4 天 | 尿素 |
一 翻 | 2-3 天 | 過磷酸鈣, 碳銨 |
二 翻 | 2-3 天 | 石膏粉 |
三 翻 | 1-2 天 | 碳酸鈣, 石灰粉 |
進 房 |
2)后發酵
①菇房消毒: 每230M2栽培面積的菇房用甲醛 4KG, 敵敵畏1KG熏蒸, 密封24小時, 然后打開門窗通氣排除毒氣, 即可進料。
②進料: 把經前發酵的培養料迅速搬進菇房, 堆放于中間三層床架上, 厚度自上而下遞增(30CM, 33CM, 36CM), 堆放時要求料疏松, 厚薄均勻(圖1)。
③后發酵: 培養料進房后, 關閉門窗, 讓其自熱升溫, 視料溫上升情況啟閉門窗, 調節吐納氣量, 促其自熱達 48-52℃, 升溫培養 1-2天, 再進行蒸汽外熱巴氏消毒, 殺滅雜菌與害蟲。蘑菇主要病菌與蟲害的殺滅溫度及時間可參考下表數據。
蘑菇主要病菌與蟲害的殺滅溫度、時間
病菌或蟲害名稱 |
55℃時數 |
60℃時數 |
疣孢霉(濕泡病菌) |
4 |
2 |
輪枝孢霉(干泡病菌) |
4 |
2 |
白色石膏霉(帚霉) |
4 |
2 |
輪指孢霉(蛛網霉) |
4 |
2 |
假單孢菌(細菌性病斑菌) |
2 |
1 |
蠅類和癭蚊類的幼蟲 |
5 |
3 |
線蟲 |
5 |
3 |
胡桃肉狀菌(假塊菌) |
6 |
3 |
黃霉(含孢霉) |
10 |
3 |
褐色石膏霉 |
16 |
4 |
綠霉(木霉) |
16 |
6 |
唇紅霉(地霉) |
16 |
6 |
④培養料標準: 料色為褐棕色, 腐熟均勻, 富有彈性, 禾桿類輕輕拉即斷, 發酵正常的培養料,C:N=17:1,含水量 65%左右, pH 7.5-7.8, 無臭味異味, 具有濃厚的料香味, 料內及床架上長滿棉絮狀的嗜熱性微生物菌落,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可供蘑菇優先利用。
3)發酵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問題
①糞多、草少,料堆壓得太緊,造成透氣不良,厭氣發酵,堆溫不高。發現這種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提早翻堆并適當加些柴草,將糞草料抖松,料堆縮狹,增加通氣性,以提高堆溫。
②草多、糞少,堆的太松、太狹,經風吹日曬,料內水分蒸發,糞草過干,微生物活動困難,堆溫不高。在這種情況下,也應提早翻堆,將料堆適當放寬,將草拍緊,加足水分,以利升高堆溫。
③翻堆時,發現部分培養料發黑、發粘、發臭或發酸。這主要由于培養料內水分過多,糞草過濕,造成了厭氣發酵的緣故。應翻堆時將中間黑、臭、粘的培養料翻到外面,將糞草料抖松,散發水分。在料堆內打洞,增加通氣性。
④料堆內產生白色粉末狀的物質。在高溫、干燥的情況下,耐高溫的放線菌容易大量繁殖、生長、消耗培養料內的養分。發現堆料有白色粉末物質時,必須澆足水分以免培養料過干。
⑤料堆內草腐爛,糞塊生,有霉氣。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培養料前期堆溫不高,又沒有及時采取適當措施,使培養料不是腐熟而是腐爛。需及時翻堆,提高堆溫。
⑥后發酵結束培養料過干。主要原因是進房時培養料含水量未適當提高。后發酵期間又未能采取保濕的措施。播種前雖可補充水分,但易引起雜菌的感染,此時可用1:800倍多菌靈溶液調節水分,以防雜菌的發生。
⑦后發酵結束后,料內星茫狀的有益微生物很少,轉色差。這主要是后發酵期間料溫過高,通氣不良等因素所造成。應延長后發酵的時間,維持好溫度(48-52℃),適當通風,培養好氣嗜熱的有益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