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昌吉州”)地處天山北麓,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具有充足光熱、晝夜溫差大、富硒土壤等天然優勢。庭院(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經濟模式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一環。為加強農業資源集約利用,提升農業生態價值,順應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昌吉州引入食用菌“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技術模式,將當地豐富的棉籽殼、玉米芯、小麥和玉米秸稈、牛羊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制作成食用菌栽培基質,利用庭院、林地、閑置的農業設施大棚等土地資源進行食用菌種植,為昌吉州食用菌庭院(林下)經濟的規模化、高效化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圖片
一、昌吉州地理氣候環境及新疆食用菌生產現狀
(一)昌吉州地理氣候環境
昌吉州地處北疆山環盆地的封閉環境中,總體氣候特征:干旱,年降水量251.4毫米;低溫,年平均氣溫6.3℃;干燥度大,暖季相對濕度一般在40%~50%,冷季一般在60%~80%,年平均相對濕度50%~65%;光照時數多,年日照時數2776.0小時;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大。昌吉州地域廣闊,地形從南到北依次為山區、平原、沙漠,地帶差異巨大,呈多樣性氣候。天山山區呈天山陰坡和迎風坡,降水多,氣候濕潤、溫涼,四季不明顯,僅分冷季和暖季;平原區和沙漠區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漫長,春秋季短促而變化劇烈。州內高海拔山區、山前丘陵與河谷、沖積平原綠洲等多樣性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環境,可以適應不同溫型、不同品種的食用菌生產,形成差異化的食用菌生產布局。
(二)新疆食用菌生產現狀
在“西部大開發”“對口援疆”“一帶一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政策大力支持下,“十三五”以來,新疆食用菌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年產規模翻了1.5倍,規模達1.08億袋(棒),產量10.75萬噸,產值7.28億元。主要栽培種類包括平菇、香菇、黑木耳、杏鮑菇、茶樹菇、玉木耳、秀珍菇、阿魏菇、大球蓋菇、羊肚菌、雙孢蘑菇等十余種。其中,平菇生產規模最大,達到3800萬袋,香菇、黑木耳和杏鮑菇產業規模增速最快,分別達到2700萬棒、1350萬袋和1200萬袋,這四大菇類是全區的主栽品種,占總規模的84%以上。生產方式由以“傳統農戶分散生產”為主轉變為以“集約化制袋(棒)、分散出菇”為主(占比超過60%),新疆食用菌產業逐漸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隨著產業規模和生產方式的轉變,新疆出現了許多體量較大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其中,年產規模超1000萬袋的企業3家,在100萬~1000萬袋的6家,產業發展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呈現強勁勢頭。
二、“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技術模式優勢
(一)實現資源整合與利用
“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屬于社會化分工范疇,是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集中制包由菌包專業化生產企業完成,可對菌種、原料等資源進行統一采購與調配,降低生產成本。州域內農業生產產生大量的棉籽殼、玉米芯、作物秸稈以及牛羊糞便等農林牧副產物,集中收集后能滿足大規模菌包(雙孢蘑菇培養料)制作需求,可實現農林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二)實現專業化與標準化生產
“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技術模式屬于食用菌領域新質生產力范疇,是針對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張、勞動力嚴重短缺與技術轉型升級的多元挑戰而集成的原料統一供應、企業或合作社集約化制包、集中控溫培養發菌、農牧民分散出菇的新型食用菌生產技術體系。生產工藝流程前端的拌料、制包、滅菌、接種,甚至到菌包控溫培養等技術含量高、設備投資大的生產環節由企業或合作社集中完成,確保菌包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一方面,促進實現生產社會化服務;另一方面,提高食用菌的產量與品質,可解決昌吉州食用菌產業基礎薄弱的問題。
(三)降低農牧民技術門檻與風險
農牧民無須掌握復雜的制包技術,只需結合自身條件,由專門生產菌包的企業提供菌包或培養料,在庭院或林下按照出菇管理要求,合理控制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條件,可解決農牧民栽培技術水平普遍偏低的問題,降低農戶因制包失敗或缺乏技術而導致的生產風險。
三、引種栽培試驗示范
(一)適栽種類引種背景
當前,昌吉州以平菇和圓菇(雙孢蘑菇)人工應季栽培為主。市場上雪蓮菇單位售價高出杏鮑菇2~3倍,大球蓋菇、長根菇等均大幅高過內地同期價格,且尚未看到豬肚菇、鮑魚菇、金福菇等高溫菌類產品出售。5月份以后,逐漸進入高溫季節,食用菌接茬栽培出現斷層。為了篩選出適合當地應季栽培種類,福建援助昌吉州農業農村局工作團隊在充分調研當地地理氣候、生產基礎、市場消費和農牧民勞作等情況下,嘗試引進中高溫種類開展試種示范。2024年4月,昌吉州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102團引進杏鮑菇菌包在瑪納斯縣試種。同時,從福建省引進高溫型、高價值珍稀種類,包括靈芝(“泰山靈芝”“武平紫芝”“福芝94號”)、鮑魚菇、豬肚菇、長根菇、巨大口蘑(金福菇)等成熟菌包或靈芝菌棒接茬試種。
(二)庭院(林下)輕簡化栽培實踐探索
一是選擇合適的試驗示范場所。基于昌吉州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的特點,選擇昌吉市三工鎮廟工村現有的農業設施大棚以及昌吉州鄉村振興局大院遮陰較好的庭院(林下)兩個場所,同時進行覆土試種。通過對庭院(林下)增加簡易遮陽、拱棚覆膜保濕設施,配上滴灌、吊噴裝備等輕簡化設施,有效調控溫度、濕度與光照。同時,嘗試箱式、筐式、盆景式覆土栽培試驗,探索開發陽臺經濟、盆景經濟。試種成功即可喚醒一批閑置農業設施大棚,從“沉睡資產”轉化為生產要素,進而節省基礎設施投入。
二是引進“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技術模式。基于昌吉州現有栽培技術基礎和設施條件,主要把握“原料配送、菌包生產、出菇管理和產品與菌渣回收”四個環節,打造“企業負責菌包專業化生產和技術服務、農戶負責出菇管理采收”的產業發展模式。由菌包生產社會化配送中心(企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等生產主體)完成成熟菌包或雙孢蘑菇培養料生產和培育,解決農牧民生產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生產環節問題;農戶負責出菇管理和采收;企業可以回收產品和菌渣,進行銷售和再加工,也可由農戶自行處置。
(三)出菇管理
菌包埋地覆土:選擇蔭蔽度較好的林地,于4月中旬至5月初進行菌包埋地覆土。清理好庭院(林下)場地后,把表土集中堆放作覆土用,挖溝做畦,畦寬80~100厘米,深25~30厘米,長度視場地而定,畦地拍平,撒一層生石灰。去袋菌包直接埋于畦床,菌包間距4~5厘米,覆3~5厘米腐殖土,蓋落葉或麥草起到保濕作用。椴木靈芝去袋,菌棒傾斜放置在預先挖好的坑中覆土,菌棒頂端露出3厘米左右,棒間距1米左右,將土壓實,蓋樹葉或雜草,拱上小拱棚覆膜保濕。
出菇環境調控:根據豬肚菇、長根菇、靈芝、鮑魚菇、巨大口蘑的生物學特性,合理調節棚內的溫度范圍,如豬肚菇子實體發育階段為23℃~32℃;長根菇出菇期15℃~28℃;鮑魚菇出菇期25℃~30℃;赤靈芝子實體生長25℃~32℃。同時,通過遮陽網、搭棚覆膜等設施調節光照強度,保持適宜的濕度,為珍稀食用菌生長創造良好環境。靈芝在子實體生長階段,注重溫度與濕度的精準控制,通過噴霧等方式調節濕度,避免高溫高濕引發病害,同時保證充足的散射光以促進子實體色澤與形態發育。
試種示范效果:豬肚菇、長根菇、鮑魚菇、“泰山靈芝”的試驗試種出菇效果良好;“武平紫芝”、巨大口蘑菇蕾現蕾整齊,成菇不理想;“福芝94號”出菇不整齊。分析原因可能是“武平紫芝”、巨大口蘑水分管理不夠精細,源自天山雪水的水溫太低、噴水頻率太高,溫差過大導致菇蕾萎凋;“福芝94號”下地(4月下旬)覆土過早,夜間溫度過低。
引種試驗表明:豬肚菇、長根菇、鮑魚菇、“泰山靈芝”在昌吉州設施大棚和庭院(林下)輕簡化設施栽培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產量穩定,適應農牧民粗放化管理;而“武平紫芝”、金福菇在庭院(林下)栽培中現蕾表現正常,但在濕度和通風管理上需要更加精細。引進品種均具有一定的生產適應性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可以進一步擴大示范面積,為昌吉地區食用菌生產品種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接茬品種選擇。建議農牧民可以通過大棚改造、試種分期、品種選擇和出菇時間安排,利用庭院(林下)小氣候,從企業購進優質菌包(雙孢蘑菇培養料),分區、分批、分品種可持續種植。
四、結論與建議
“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技術模式在昌吉州食用菌庭院(林下)經濟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資源整合與利用、專業化與標準化生產和降低農戶技術門檻與風險等,可有效推動庭院(林下)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在實踐過程中,昌吉州食用菌庭院(林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當地食用菌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食用菌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政府扶持資金相對有限、用水成本增加等挑戰,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完善,進一步優化昌吉州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當地農村幫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強化技術觀摩培訓
認真貫徹落實“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食用菌食品”的國家要求,完善產業幫扶、農業設施提升改造、種植補貼、信貸和財政扶持等支持政策。設立食用菌產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70%),覆蓋自然災害與價格波動風險。改善庭院和林下種植的基礎設施,完善灌溉、電力等條件。鼓勵農牧民積極參與,聯合當地食用菌教學科研隊伍以及福建省援疆團隊,適時開展“食用菌高產實訓班”和現場觀摩,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等。
(二)加強市場消費推廣與品牌建設
食用菌消費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費和餐飲酒樓等大眾消費市場,家庭消費穩定增長逐漸成為主要拉動力。加大對食用菌在改善居民飲食結構、增進人體健康方面的消費引導和科普宣傳,培育引導居民“一葷一素一菇”的食物搭配。鼓勵電商平臺開展食用菌產銷銜接活動,打造本地品牌,促進食用菌產品銷售。與昌吉州豐富的旅游資源、教育等產業有機結合,推動菌菇研學基地、生態采摘園等發展,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實現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三)扶持培育一批菌包(培養料)專業化生產主體
對建設標準化菌包廠的合作社給予適當的設備補貼,建成一批現代設施菌種繁育基地和菌包(培養料)專業化生產供應中心,探索建立社會化的專業服務體系,提升食用菌生產集中區制種制包設施化水平,提高良種覆蓋率及優質菌包供應率,通過“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生產方式帶動農牧民規模化栽培。
(四)加快庭院(林下)食用菌輕簡化栽培模式應用推廣
通過輕簡化設施對栽培環境的有效調控、優良菌種的引進試驗、精細的栽培管理以及綠色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探索適合本地的庭院(林下)輕簡化栽培模式。不斷優化各個環節的技術細節,包括空間霧化、覆土替代等,進一步提高產量與品質。
(五)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借鑒“移動智慧菇房”種植方式
“移動智慧菇房”可以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對菇房內的溫度、濕度以及二氧化碳數值等做到精確把控,因此可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借鑒“移動智慧菇房”種植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庭院(林下)食用菌生產模式,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由企業(合作社)等生產主體提供優質菌棒、菌種給農牧民,農牧民負責進行菌菇的管理、采收。
作者:段素素1 鄭平1,2 王麗1 戴建清3,4 謝福泉1,5(謝福泉為本文通訊作者)
作者單位: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
2.福建省農產品加工推廣總站;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
4.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5.福建省食用菌技術推廣總站
[基金項目:福建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工作經費資助項目“引進高價值食用菌品種栽培試驗示范及探索庭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東西部協作項目“雙孢蘑菇新品種在疆工廠化種植示范推廣”(DKBF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