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好不好,發菌是關鍵。香菇發菌期如何管理?
(一)哪個時期是發菌期?
香菇發菌管理指從接完種到香菇菌絲長滿料袋并達到生理成熟這段時間內的整個管理。
發菌期一般指的是菌袋培養期,也就是接種后菌絲長滿袋的時期,是發菌管理的第一個關鍵期。
(二)發菌期最關鍵的溫度問題如何解決?
溫度是發菌管理的關鍵工作,要隨時觀測,不要使菌溫超過28℃,也不要低于20℃。
接種后把菌袋放在提前打掃干凈并消過毒的房間發菌,使香菇菌絲盡快在袋內培養料上萌發、定植、蔓延,經45~65天長滿菌袋。在發菌期菌袋排放以“井”字形為主,6~8層,如果氣溫低于20℃,可堆成順碼式,以提高菌溫。氣溫太低可覆蓋塑料薄膜、保溫被之類。為使菌絲生長均勻和檢查發菌情況,還必須進行翻堆,一般10~15天翻堆1次。無論以哪種堆疊形式發菌,最重要的管理是必須經常觀察溫度,使袋內溫度在24±2℃。過高或過低,都要及時進行調節。
達到或超過42℃時即形成嚴重燒菌現象。這種燒菌是最為嚴重的,發生過燒菌的基料,即使再重新播入菌種,食用菌的菌絲也不能生長。
中度燒菌經過了38℃左右的高溫,出菇表現為難以現蕾、幼蕾死亡等。橫向切開菌袋即可發現,菌柱周邊1~2厘米厚度為正常白色菌絲,形成一個明顯的白圈,圈內基料含水率較低,菌絲稀疏、發暗,基料較酥、松、散。
輕度燒菌在低溫季節菌袋內溫度一旦達到35℃,即可發生該現象,但卻極易被忽視。菌袋表面無任何異常,重量與正常菌袋基本持平略偏低,橫向切開觀察,僅在菌柱內心直徑約5厘米左右有松散現象。出菇表現為現蕾偏遲,蕾量偏少,死蕾量較正常偏高,第二潮菇遲遲難以發生,即表現為轉潮慢。菇農多認為是菌種問題或者是病害,其實不然,是由于燒菌后造成菌絲活力差、抗性差,第二潮菇出后很可能會有病菌趁虛而入形成浸染,盡管后期表現為浸染性病害,但其誘因卻是燒菌。
為使菌袋內溫度過高,接種后應監測溫度變化。尤其播種7天后,氣溫變化較快,一旦達到30℃,即應迅速撤掉覆蓋物,并按“上下換位”的模式進行倒垛,待菌袋內溫度下降到15℃以下時重新覆蓋,重復管理操作。
(三)發菌期光照、空氣、濕度管理措施有哪些?
香菇菌絲生長期不需光線,因此要注意蔽光。培養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香菇菌絲在培養料中生長,同樣需要氧氣,為了給袋內培養料中補充氧氣,在香菇菌絲生長期要對菌袋進行3~4次刺孔增氧工作。第一次刺孔在接種后15天左右,此時菌絲圈已長至8~10厘米大小,可在菌絲圈內1厘米處刺4~6個小孔;第二次刺孔在菌絲圈相連時進行,刺孔數可多一些,粗一些,深一些;第三次刺孔時間是當香菇菌絲長透整個袋內培養料時進行,可刺40~60個。為提高純菌率,防止雜菌污染,培養室要保持干燥,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以下。南方如遇連陰雨天,要用生石灰除潮。
在此,山西科技小院特別提醒北方地區發菌期防范燒菌。燒菌會引發諸如幼菇死亡、出菇困難甚至不出菇等問題。綜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冬季燒菌最可能的原因是疏于管理導致的菌絲溫度過高。同時,必須注意過低溫度對菌絲和后期出菇的影響。盡管適當的低溫菌絲更粗壯,但溫度過低會會導致菌絲生長緩慢、稀疏,發菌期延長,延后出菇期、降低產量,不可大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