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無公害農產品杏鮑菇產地環境要求、生產技術措施、采收。
本規程適用于煙臺巿無公害農產品杏鮑菇生產。
2.產地環境要求
生產場地清潔衛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周邊2km以內不允許有“工業三廢”等污染源,遠離醫院、學校、居民區、公路主干線500m以上,其大氣、灌溉水、土壤質量應符合gb/t18407.1一2001的要求。
3.生產技術措施
3.1栽培季節
杏鮑菇出菇的溫度是10~15℃,在我巿以秋末、春末栽培較為適宜。
3.2原料配方
配方1:玉米芯60%,木屑20%,麩皮18%,石膏2%,石灰適量,ph值自然。
配方2:棉籽殼60%,木屑20%,麩皮18%,石膏2%,石灰適量,ph值自然。
配方3:果枝60%,玉米芯20%,麩皮15%,石膏2%,石灰適量,ph值自然。
配方4:木屑40%,棉籽殼42%,麥皮15%,糖1%,碳酸鈣1%,石膏1%。
果枝粉碎同常規雜木屑,玉米芯粉碎成黃豆粒大小。
3.3菌袋制作
采用規格12x×60公分×0.05公分的聚丙烯袋裝料,培養料混合拌勻,含水量在65%~70%,ph值6.5~7.5(出菇時最適ph值5.5~6.5)。培養料裝袋后,袋口扎緊,輕拿輕放,進行常壓滅菌。100℃保持12~14小時,滅菌結束冷卻到30℃以下,進行接種,使用接菌針接菌,以免手上汗水造成污染,然后置于陰涼、干燥、清潔通風的培養室養菌,菌絲長滿袋通常需要40~50天。
3.4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后,即可上架出菇。栽培房濕度保持90%~95%,可向空間及地面噴水霧,一般經10一15天就可現菇蕾。小菇蕾的管理方法采取花菇管理方法,即出現小蕾時,用刀片環割小蕾處四分三的袋膜,讓四分之一的袋膜留在筒上以便保護小菇蕾,以后隨著菇蕾的長大,自然頂出袋膜,向外生長,同時注意去劣留強,保證充足的養份供應留下的菇蕾健壯生長。現蕾快慢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氣溫在12一15℃出菇較快,菇蕾多,出菇整齊,15夭左右可采收。溫度低于8℃,菇蕾不會形成,即使已伸長的子實體也會停止生長,逐漸萎縮,直至死亡。氣溫超過21℃也很難現蕾,已形成菇蕾也會萎縮死亡,菇蕾生長期的濕度以85%~90%為宜。當氣溫高時,水不能噴到子實體上,因為會導致菇體發黃,出現感染細菌,造成爛菇,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需要新鮮空氣通風好,菇蕾多,產量高,菇蕾正常開傘,朵形也大。
3.5病蟲害防治
3.5.1病蟲害防治原則
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的無公害杏鮑菇的目的。
3.5.2綜合防治
杏鮑菇的主要病蟲害是細菌、綠霉、木霉及菇蠅。通常低溫時病蟲害不易發生。加強通風和進行溫度調控可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發生細菌、綠霉、木霉污染,要及時把菌袋取出室外深埋。對菇蠅可利用電光燈、粘蟲板進行誘殺,并結合用斑潛靈2000~2500倍液噴霧。
3.6采收
菌蓋平展,孢子尚未彈射為采收適期。采收15天左右可采收第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