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是國內近年新開發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似竹筍般的清脆、豬肚般的滑膩,被譽為“筍菇”和“豬肚菇”。該品種實體較大,菌蓋直徑4~25厘米,單朵重300~500克,每平方米產量達40多千克,比常規品種產量高得多,適宜在氣溫較高的夏季栽培。大杯蕈的上市可以填補食用菌生產淡季的市場空缺,售價高,每千克在15~30元之間;品級好的可以達到每千克50~60元乃至更高,比傳統食用菌更具有經濟價值。目前市場貨源緊缺,需求量大,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大杯蕈種植技術如下。
菇場要求
一般寬6~8米,長12~30米,邊高1.5~1.8米,中間高2.5~2.8米,畦式0.8~1.0米,溝深0.4米。在棚兩端各開一扇門和幾個通風窗,兩側也開若干通風窗,窗寬為0.4米,高0.45米,大棚宜按南北走向建造,以利棚內溫度均勻。
原料要求
麩皮、糖、輕質碳酸鈣石灰等。要求新鮮、潔凈、干燥、無蟲、無霉、無異味。水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清潔的自來水、泉水、井水、湖水等。
制袋工藝
培養基推薦配方:干雜木屑49%、棉籽殼29%、麥麩20%、糖1%、輕質碳酸鈣1%或干雜木屑39%、棉籽殼34%、麥麩22%、玉米粉3%、糖1%、輕質碳酸鈣1%。將備種料混合拌勻,培養料含水量應控制在60%~65%,pH值為7.5~8.0。培養料裝到塑料袋中,壓實,密實適中,上緊下松,中間打穴。采用17厘米x33厘米x0.005厘米聚丙烯塑料栽培袋,每袋300克。將裝完料的塑料袋后套上套環,塞上棉花或無棉蓋。采用高壓滅菌或常壓滅菌。常壓滅菌將栽培袋放置于周轉鐵筐內,移到滅菌鍋(池、箱)內。周轉鐵交錯疊放,中間留有間隙蒸汽。關閉鍋(箱)門或蓋實罩蓋物,升溫至100℃,維持14小時左右。滅菌后的栽培袋移到預先消毒的冷卻室或接種室中冷卻,待冷卻至手摸過去不燙為止。用栽培種接種。菌種的菌齡應使用菌絲滿袋(瓶)后一周左右的菌種。接種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每瓶(袋)栽培種接50~60袋栽培袋。培養室應預先清洗消毒。接種后的栽培袋排放黑暗或微光的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5~28℃之間??諝庀鄬穸炔灰舜笥?5%。接種后一周應檢查栽培袋,觀察菌絲生長情況;發現污染袋,則應及時將其清理出養室。此后,再做1~2次的檢查。將長滿菌絲的袋移入栽培室開袋覆土出菇。
栽培管理
噴水量應根據菇大小、土的濕度和氣候如何具體掌握。一般菇多噴水就多,菇少噴水就少;晴天多噴,陰天少噴。根據不同階段菇,每潮菇前期通風少,后期多,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90%,氣溫高于32℃,應在早晚風噴水;低于23℃應中午通風、噴水。
采收管理
采收后應清理留在土中的“菇腳”,老化菌絲,整平料面,停水3~5天,讓土面菌絲恢復后再噴水,控溫、控濕、控光照,促使原基形成。大杯蕈可采收3~4潮。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