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最好的季節,但如果操作不當,在平菇生長期,會出現較多的問題,使產量及質量均受到較大的影響。下面介紹春末夏初平菇栽培的5種異常現象及處理措施。
一、小菇出菌袋后死亡
平菇從菌袋中出菇后,部分小菇顏色發黃,進而變軟,直至腐爛后死亡。其原因在于,桑葚狀原基成型后,由于氣溫超過30℃,該溫度可使菌蓋變黃枯萎而死;與此同時,若棚內通風不良,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會急劇升高,當濃度大于0.5%時,平菇就會長成拳頭般大小,若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幼菇就會死亡;此外,如果對其噴水太多,也會使平菇形成水腫,進而潰爛而死。
處理措施:降低空氣溫度。一方面,在平菇出菇階段,應適當降低空氣溫度,可采用井水噴灑地面、整個出菇室及四周墻壁,使溫度不高于30℃。室外的菇棚也要用稻草或草簾遮陽,還要隨時進行通風換氣。菌袋出現菌蕾后,出菇室中的空氣相對濕度要升高至90%,通常來說,每日需噴水5次,“勻、勤、細、少”是噴水準則。幼蕾階段,不要對其直接噴水。子實體生長階段,應及時通風換氣,使出菇室空氣時刻保持新鮮。
二、只在一端長菌絲在同一個料袋中兩端同時接入相同的菌種,會出現只在一端長出菌絲,另一端的菌絲則會自然死亡。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滅菌灶建設不合理,冷凝水不流回鍋內,卻流入一端的袋口中,此端的養分吸水太多,妨礙菌絲生長;此外,料袋緊靠鍋壁,而鍋內的水太滿,且空隙狹小,阻礙了蒸汽循環,冷凝水再次落入袋口,在養料較濕的情況下,極難生長菌絲。
處理措施:增加透氣量。若想解決料袋水分問題,首先,可將滅菌灶頂改造成圓拱形狀,從而使冷凝水回流入鍋,避免其流入袋中。同時,料袋需與灶壁間保持一定距離,料袋切忌排得過密,促進蒸汽循環,進而有效滅菌。其次,使用線繩或橡皮筋扎好袋口,在菌絲定植以后可適當松開扎口,以增強通氣量;盡量使用塑料頸圈,并用紙封口,防止菌絲死亡。最后,在料袋的中間部位打一孔,而菌種可置入孔中,防止塑料袋與菌種接觸,避免袋壁中的冷凝水傷害菌種。
三、滿袋后不出菇
菌絲生長速度較快,但部分菌絲在滿袋后仍不出菇,甚至3個月都還不現蕾。一方面,由于菌種選擇不合理,在春末夏初階段最好栽培高溫類型的菌種,中低溫品種盡量不要選擇;與此同時,養料中的碳氮比例調配不科學也會不出菇。另一方面,若長滿菌絲后,在空氣溫度高、濕度低的環境中打開袋口,其表面會形成厚菌膜,該膜極為干燥,會影響菌蕾分化。
處理措施:改善平菇品種和碳氮比。首先,應栽培高溫類型的平菇,若栽培中低溫品種,需將料袋口兩頭扎緊,待秋季時再打開袋口,降低經濟損失;也可以去掉塑料袋,在潮濕的地方放置菌棒,在其上面應覆蓋1層厚2厘米的碎土,再將草簾蓋到上面。其次,合理配制培養料中的碳氮比例,在菌絲階段,碳氮比最好為20∶1,而子實體階段,碳氮比以40∶1為佳。若氮素太多,會出現養分過旺,影響菌絲生長,甚至還會出現菌皮,進而推遲出菇,降低平菇的產量與質量。玉米、豆餅及薯類等含氮素較高,應適量添加。如果在添加過程中,出現碳氮比例失調的情況,須去掉菌塊,并噴灑0.5%葡萄糖液,以調節配制比例。與此同時,加強光照與通風,刺激其早日出菇。最后,若菌棒因產生厚菌膜而難出菇時,可在菌袋的兩頭用鐵絲戳個小洞,并將干菌膜撓去,將菌袋放入水中,水溫不能高于25℃,待12小時水分吸足后,將其放在架子上,繼續光照與通風,提升空氣濕度,增加其出菇速度。
四、袋料中間現菇蕾
在平菇生長期間,袋料中間會顯現菇蕾,由于袋料中的料不緊密,且袋與料間有縫隙;同時,搬運或裝料時袋被刺破,也出現菇蕾。此外,在生長階段,菌絲對環境要求極高,如出現空氣濕度高、光照較強、溫差過大等情況,都會使其生長出子實體原基。
處理措施:設置適宜的環境。在裝料時,應一邊裝一邊將其壓實,形成外緊內松,盡量避免袋壁與培養料接觸,不要留出縫隙。在搬運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發生料袋破損的情況,在蒸料以后需對其緩慢放氣。為了改善菌絲的發育能力,應設置適宜的發育環境,在培養室內要進行遮光,使溫度始終保持恒定,濕度可維持在70%,出菇場地與菌種培養室應分開。
五、未滿袋而出現菌絲
部分料袋在未滿時會產生菌絲,是由于在培養時期環境不適宜,如裝料時擠壓過緊、養料過濕或過干、菌種的菌齡過老、酸堿度不合適、溫差過大等均會降低菌絲的生活力。
處理措施:創造發育條件。針對培養的品種,為了其生長需要,其要求的多種條件,諸如光照、溫度、酸堿度、含水量及配料等,都應滿足。同時,應挑選活力強、粗壯、潔白及優質性能的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