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是我國食用菌的主栽品種之一,其種植效益相對穩定。但筆者發現兩個問題,即耳棚內的掛袋下方,全是空地,白白浪費;棚頂處的光照過強,整個耳棚內上下光照度不勻、溫差較大,影響木耳的生長。如何協調這兩個問題,筆者根據秋冬季節的環境條件、耳棚的保溫情況以及相關種植品種的生物學特性,設計了“反季節吊袋黑木耳與雞腿菇、木耳菜三作模式”,大大提高其種植效益。現將該模式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耳棚設計
將原部分平頂模式改為起脊模式,并增加保溫被自動卷簾,原起脊模式的只需增加保溫被及卷簾裝置即可。
二、三作品種
三作是黑木耳、雞腿菇和木耳菜。根據黑木耳掛袋時間,木耳菜提前三周育苗,黑木耳完成掛袋后即將其移栽至吊袋下的雞腿菇菌畦邊緣,栽培行與雞腿菇菌畦呈直角關系;雞腿菇較黑木耳菌棒的接種提前半月播種發菌,完成發菌后,將兩種菌棒移入2℃環境下進行后熟處理。
三、栽培時間
9月中下旬木耳掛袋,繼之進行雞腿菇栽培、木耳菜移栽,同時進行管理。
四、配方及管理
1.黑木耳菌棒配方。木屑550公斤、棉籽殼300公斤、麥麩130公斤、玉米粉20公斤、豆粕2公斤、三元素復合肥2公斤、石灰粉10公斤、石膏粉20公斤、輕質碳酸鈣10公斤、富硒木耳營養料0.5公斤。木屑提前3天與石灰混合拌勻、堆悶,而后進行常規拌料、滅菌、接種等操作即可。
2.雞腿菇菌棒配方。玉米芯600公斤、木屑250公斤、麥麩150公斤、三元素復合肥10公斤、尿素6公斤、石灰粉40公斤、石膏粉10公斤、富硒雞腿菇營養料0.5公斤。玉米芯和木屑分別加入20公斤石灰粉進行拌料堆悶,每天堆一次,3天后進行常規拌料,然后發酵5天左右;調基料含水率在65%左右、pH值8~9,翻料冷卻過程中適量噴灑1000倍液氯氰菊酯并確認無害蟲,料溫降至30℃及其以下即可裝袋播種,常規操作。
3.雞腿菇菌畦。雞腿菇菌畦的寬度以1米為宜,長度依耳房的寬度而定。菌畦間距30厘米為木耳菜種植區,可種植幾棵遮陰。地面下挖10厘米,雞腿菇菌棒去掉塑料膜后橫臥其中,菌棒上覆土3厘米厚。常規澆水等操作和管理。
4.黑木耳吊菌袋。唯一不同之處就是,黑木耳菌袋距地面的高度必須留足30厘米以上,以不妨礙雞腿菇生長和采收為宜。
5.澆透水。包括雞腿菇菌畦和木耳菜,必須一次性澆透水。
6.管理。該耳棚的溫、濕、氣、光等各項條件調控均以黑木耳的生物學特性為準,一般應將溫度調控至適應溫度范圍的中部偏低區域,雖然不太滿足黑木耳的需要,但卻照顧了雞腿菇的需求。木耳菜必須吊蔓栽培,使用吊蔓繩將木耳菜懸吊至棚頂,并將下半部分主蔓上的葉片盡早摘掉,長至棚頂后,使之橫向發展,發揮中午時分的遮陽和降溫以及晚間的吸碳排氧等作用。雞腿菇利用地溫即可很好地生長,雖然溫度略高,但沒有直射光,又是處于最底層,所以,長勢良好。
五、生產效益
除去正常的黑木耳收益(一般每畝2萬元左右),一畝地的棚可以利用350平方米用于栽培雞腿菇,按每平方米出菇20公斤計算,每個棚可出7000公斤雞腿菇,即使按時下最低效益計算,每個生產季節仍可獲得1萬元左右的額外利潤。食用菌品種還可改為中高溫型平菇、香菇以及靈芝等,不僅限于雞腿菇。木耳菜主要是發揮其遮陰作用,種植量較少,收益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