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升溫快、溫度波動大,香菇、羊肚菌出現硬開傘、死菇等現象如何辦?”“隨著氣溫上升,食用菌生產逐漸進入春季管理高峰期,香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陸續進入盛產期。因此,加強春季食用菌生產管理刻不容緩,對香菇、羊肚菌出現硬開傘、死菇等需及早在棚膜外加蓋遮陽網,或換成既有合適的光照,也可以降低棚內溫度的綠白膜,維持棚內溫度穩定。”近日,在儀隴縣五福鎮食用菌春管培訓會上,該縣農業農村局農特站站長鄧聲彬在回答菇農提出的問題后,對食用菌栽培春季管理技術作了重點介紹。他說,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上,重點要加強遮蔭、通風,降低菇棚溫度、光線和濕度,適時進行補水、調溫等出菇管理。
對春季進行制包作業的秀珍菇、香菇、茶樹菇等食用菌,主要管理好菌包、菌棒發菌環境的衛生、溫度、濕度等條件。除做好生產場地的清理衛生以及消毒殺蟲以外,需要特別注意管控好發菌環境的溫度條件。春季多陰雨天,若遇長期陰雨低溫天氣,會造成菌種萌發難、成活率低的現象。
食用菌的菌絲適宜生長溫度一般是在20℃~25℃,在這個溫度范圍內菌絲萌發定植快,可有效地提高菌包、菌棒的成活率及成品率。春天低溫季節生產的香菇菌棒接種后,須采取加溫、覆膜保溫等措施,提高培養環境溫度,盡量維持正常菌絲生長溫度10天左右;覆膜保溫培養期間,定期觀察,如濕度過大,膜內水珠多,要在氣溫高時換氣排濕,防止悶濕環境造成雜菌發生及暴發。菌絲“碰圈”后要及時散堆,同時適時刺孔增氧,降低堆碼密度,加大換氣頻率,防止發生菌絲悶堆缺氧和高溫燒棒現象。
當春季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盡管氣溫適宜出菇,但由于出過若干潮菇后,菌棒失水嚴重,往往因水分短缺影響出菇。采收后的菌棒需進行暗光養菌,養菌時溫度可控制在22℃~24℃,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85%,菌棒含水量50%左右,每天定時適當通風。經7~10天,當菌棒穴孔中長出白色菌絲,并有淡棕色分泌液時養菌結束,進入補水催蕾階段,開始一個新菇潮管理。
對春季進行制包作業的秀珍菇、香菇、茶樹菇等食用菌,主要管理好菌包、菌棒發菌環境的衛生、溫度、濕度等條件。除做好生產場地的清理衛生以及消毒殺蟲以外,需要特別注意管控好發菌環境的溫度條件。春季多陰雨天,若遇長期陰雨低溫天氣,會造成菌種萌發難、成活率低的現象。
食用菌的菌絲適宜生長溫度一般是在20℃~25℃,在這個溫度范圍內菌絲萌發定植快,可有效地提高菌包、菌棒的成活率及成品率。春天低溫季節生產的香菇菌棒接種后,須采取加溫、覆膜保溫等措施,提高培養環境溫度,盡量維持正常菌絲生長溫度10天左右;覆膜保溫培養期間,定期觀察,如濕度過大,膜內水珠多,要在氣溫高時換氣排濕,防止悶濕環境造成雜菌發生及暴發。菌絲“碰圈”后要及時散堆,同時適時刺孔增氧,降低堆碼密度,加大換氣頻率,防止發生菌絲悶堆缺氧和高溫燒棒現象。
當春季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盡管氣溫適宜出菇,但由于出過若干潮菇后,菌棒失水嚴重,往往因水分短缺影響出菇。采收后的菌棒需進行暗光養菌,養菌時溫度可控制在22℃~24℃,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85%,菌棒含水量50%左右,每天定時適當通風。經7~10天,當菌棒穴孔中長出白色菌絲,并有淡棕色分泌液時養菌結束,進入補水催蕾階段,開始一個新菇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