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地的選擇
生產場地應選擇便于保溫、保濕、通風換氣、排水,有明亮的散射光的場所。
1.室內栽培選擇可通風、保溫、保濕、潔凈的房間作為栽培場地。
2.室外栽培根據條件和季節,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地面陽畦或塑料棚式栽培。適宜在春、秋適溫季節。
(2)半地下塑料棚式栽培。適宜在早春、晚秋、冬季栽培。建造方法:選擇向陽、背風、干燥的地方,東西走向,長度自定。寬6m,深1-1.5m,北框加高1-1.5m,南框加高0.5m。東西兩框自然傾斜。地面上南北兩框每隔2m留個20cm x 20cm的通風窗。東西兩側留門,棚頂架上竹竿或木棍,上覆塑料薄膜,再蓋上草簾。
(3)地下塑料棚栽培。可周年生產。建造方法:選水位低的地方,東西走向,長度自定,寬2.5~3m,深1.5-2m,北框加高30-40cm,南框加高10-20cm,棚兩端或中央修拔風筒,拔風筒下口與棚內地面平齊,簡高3-4m,棚頂架竹竿或木棒,上覆塑料膜,再加草簾。
(二)培養料的選擇與配制
培養料質量的優劣與平菇的產量和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多種作物的秸稈、皮、殼如玉米軸、麥秸、高梁殼、花生殼、酒糟等均可栽培平菇。其中利用棉子皮栽培產量較高。
1,選用未受潮發霉的新鮮棉子皮 經陽光充分暴曬3-5天,殺滅部分雜菌及害蟲。拌料時加入2.5%的石灰,0.1%的新克霉靈,料水比一般為1:1.3-1:1.5,料的濕度為60%為宜,即手握指縫見水,并能滴下1-2滴為宜。塑料袋保水性能好,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易染雜菌。為使培養料濕度一致,拌后再堆悶2h,并再次攪拌更好。
配方一:棉子殼91.5%,生石灰2.5%,麥麩5%,磷酸二銨0.5%,硫酸鎂0.2%,硫酸二氫鉀0.2%,新克霉靈0.1%。
配方二:麥秸48%,棉子殼4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4%~5%,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配方三:玉米軸48%,棉子殼4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4%~5%,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配方四:花生殼59%,棉子殼3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3%~4%,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
(三)塑料袋的規格
塑料袋的大小與季節有關,氣溫低時應用大而寬的塑料袋,氣溫高時應選用小而窄的塑料袋,一般選用(16-25)cm x(40~50)cm為宜。
(四)菌種的選擇和準備
菌種是栽培食用菌的關鍵。菌種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栽培成敗和產量的高低及質量的優劣。
1.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溫型目前,平菇依子實體形成溫度可分成三種: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夏季應選高溫型品種;春、秋、冬季應選中、低溫型品種。
2.菌種質量的選擇
(1)菌種的菌齡不宜過長,一般低溫條件下不超過60天,自然條件下不超過30天,夏季尤其注意。菌齡長,菌絲易衰老,生活力降低,生長緩慢,適應性差。
(2)菌種應統一,不應有雜菌。
(3)菌絲應濃密、潔白、健壯。
(4)不應有大量的菌蕾和幼菇生長。
(5)打開菌種瓶(袋)掏菌種時,培養料不得有酸味、臭味等,應有蘑菇香味。
注意事項:無論購買或自制菌種均應嚴格選擇,妥善運輸和保存,切不可在高溫、高濕和不干凈的地方保存。
3.菌種準備 裝袋時應再次選擇檢查菌種的質量,之后將菌中瓶(袋)打開,用鑷子掏出菌種,放于經開水沖洗消毒的清潔盆里。掏出后用手將菌種掰成花生米大小的塊,切不可求快用手搓碎損傷菌絲。
(五)裝袋 接種
已拌好的培養料,應及時裝入塑料袋內。接種量為干料量的10%-20%。先將塑料袋的一端填上(用稻草制成長約7cm,粗約3cm)草把(或用曲別針),扎好,先裝入一層菌種,菌種量為全部菌種量的2/5,繼續裝料至袋長的1/2時,再裝入一層菌種,占全部菌種量的1/5,繼續裝料至袋口,最后把剩余的菌種全部裝入袋中,用直徑3-4cm的木棒在袋中央打孔,封口同上。裝袋接種是塑料袋栽培平菇的關鍵環節,也是此法栽培最費工的一道工序,生產中往往求快而忽視質量,造成失敗者屢見不鮮,應引以為戒。
(六)培養
培養可在室內和室外進行。早春、晚秋、冬季可大堆堆積,兩行或三行并一行,高度10-15層,行間留30-40cm走道。其他季節,單行堆放,高度3-5層為宜。室內或棚內溫度以22-25℃為宜,料溫不能超過28℃。
(七)翻堆
接種后5-8天,當菌絲萌發定植,向料內伸展時,應進行一次翻堆。翻堆是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如何進行翻堆呢?
(1)將上面的栽培袋移到下面,下面的移到中間,中間的移到上面。
(2)栽培袋兩頭要對調。
(3)每袋上下要對調。
(八)菌絲體期生長的管理
菌絲體期管理的要點是控制溫度、濕度、光線,促進菌絲迅速生長。
1.控制菌絲生長溫度料溫控制在25℃以下,不能長時間超過28℃,最高不超過30℃。一旦發現溫度升高,應及時通風、翻堆。室溫最好控制在15-20℃。一般20~30天菌絲即可長滿培養料。
2.濕度菌絲生長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
3.定期檢查雜菌正常情況下,每5-8天翻堆一次,若料溫過高,可隨時翻堆調節溫度。翻堆時,若發現綠、黃、紅、黑等顏色,說明已污染了雜菌。如果雜菌很小時(黃豆粒~蠶豆粒大小),可用注射器吸取氫氧化鈉水溶液(pH值10以上)或0.2%多菌靈注射至患處。與好袋分開培養,檢查治療效果。如果不可救藥時,應深埋或燒掉,絕不可亂扔亂放。
4.定時通風每天通風一次,每次2-3h。
5.光線 光線不宜過強,最好是黑暗培養。
(九)出菇管理
當菌絲長滿后,經過7天左右,即可形成子實體原基,即由菌絲體生長階段轉入子實體階段。該時期管理的好壞,決定著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
1.解口排放菌絲長滿5天左右,即可解口,把口部的塑料紙去掉(或卷起來),使口部菌絲完全暴露在空氣中,以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解口的柱體,重新排放于適合出菇的場地,進行出菇管理。堆宜單行排列,兩頭出菇,行間留1.2m的人行道,堆高1~1.3m為宜。
2.溫度管理 溫度應控制在20-28℃,但因品種不同而各有差異。如不同的溫型有不同的生長溫度。高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4-28℃。中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0~24℃低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0℃以下。
3.空氣平菇對氧氣的需求量很大,應適時進行通風換氣,以排除二氧化碳,增加供氧量。
4.光線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強度60Lux左右為宜,能促進子實體分化。
5.水分一經解口,就必須保濕,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95%,主要向空中、地面噴水,以保持濕度。
(十)采收
在適宜條件下,由子實體原基長成子實體6-10天時間,見圖2-2,菌蓋邊緣尚未展開,孢子未彈射時,適時采收。
采收方法:兩手捧住子實體擰下,不可拔取,以免損傷幼菇和菌絲,采收完第一茬后,停水2-3天,然后進行常規管理,過一段時間,可采第二茬。
生產場地應選擇便于保溫、保濕、通風換氣、排水,有明亮的散射光的場所。
1.室內栽培選擇可通風、保溫、保濕、潔凈的房間作為栽培場地。
2.室外栽培根據條件和季節,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地面陽畦或塑料棚式栽培。適宜在春、秋適溫季節。
(2)半地下塑料棚式栽培。適宜在早春、晚秋、冬季栽培。建造方法:選擇向陽、背風、干燥的地方,東西走向,長度自定。寬6m,深1-1.5m,北框加高1-1.5m,南框加高0.5m。東西兩框自然傾斜。地面上南北兩框每隔2m留個20cm x 20cm的通風窗。東西兩側留門,棚頂架上竹竿或木棍,上覆塑料薄膜,再蓋上草簾。
(3)地下塑料棚栽培。可周年生產。建造方法:選水位低的地方,東西走向,長度自定,寬2.5~3m,深1.5-2m,北框加高30-40cm,南框加高10-20cm,棚兩端或中央修拔風筒,拔風筒下口與棚內地面平齊,簡高3-4m,棚頂架竹竿或木棒,上覆塑料膜,再加草簾。
(二)培養料的選擇與配制
培養料質量的優劣與平菇的產量和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多種作物的秸稈、皮、殼如玉米軸、麥秸、高梁殼、花生殼、酒糟等均可栽培平菇。其中利用棉子皮栽培產量較高。
1,選用未受潮發霉的新鮮棉子皮 經陽光充分暴曬3-5天,殺滅部分雜菌及害蟲。拌料時加入2.5%的石灰,0.1%的新克霉靈,料水比一般為1:1.3-1:1.5,料的濕度為60%為宜,即手握指縫見水,并能滴下1-2滴為宜。塑料袋保水性能好,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易染雜菌。為使培養料濕度一致,拌后再堆悶2h,并再次攪拌更好。
配方一:棉子殼91.5%,生石灰2.5%,麥麩5%,磷酸二銨0.5%,硫酸鎂0.2%,硫酸二氫鉀0.2%,新克霉靈0.1%。
配方二:麥秸48%,棉子殼4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4%~5%,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配方三:玉米軸48%,棉子殼4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4%~5%,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配方四:花生殼59%,棉子殼30%,棉子餅(花生餅、豆餅等)3%~4%,草木灰1%-2%,過磷酸鈣1%,尿素0.3%~0.5%,生石灰2.5%。
(三)塑料袋的規格
塑料袋的大小與季節有關,氣溫低時應用大而寬的塑料袋,氣溫高時應選用小而窄的塑料袋,一般選用(16-25)cm x(40~50)cm為宜。
(四)菌種的選擇和準備
菌種是栽培食用菌的關鍵。菌種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栽培成敗和產量的高低及質量的優劣。
1.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溫型目前,平菇依子實體形成溫度可分成三種: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夏季應選高溫型品種;春、秋、冬季應選中、低溫型品種。
2.菌種質量的選擇
(1)菌種的菌齡不宜過長,一般低溫條件下不超過60天,自然條件下不超過30天,夏季尤其注意。菌齡長,菌絲易衰老,生活力降低,生長緩慢,適應性差。
(2)菌種應統一,不應有雜菌。
(3)菌絲應濃密、潔白、健壯。
(4)不應有大量的菌蕾和幼菇生長。
(5)打開菌種瓶(袋)掏菌種時,培養料不得有酸味、臭味等,應有蘑菇香味。
注意事項:無論購買或自制菌種均應嚴格選擇,妥善運輸和保存,切不可在高溫、高濕和不干凈的地方保存。
3.菌種準備 裝袋時應再次選擇檢查菌種的質量,之后將菌中瓶(袋)打開,用鑷子掏出菌種,放于經開水沖洗消毒的清潔盆里。掏出后用手將菌種掰成花生米大小的塊,切不可求快用手搓碎損傷菌絲。
(五)裝袋 接種
已拌好的培養料,應及時裝入塑料袋內。接種量為干料量的10%-20%。先將塑料袋的一端填上(用稻草制成長約7cm,粗約3cm)草把(或用曲別針),扎好,先裝入一層菌種,菌種量為全部菌種量的2/5,繼續裝料至袋長的1/2時,再裝入一層菌種,占全部菌種量的1/5,繼續裝料至袋口,最后把剩余的菌種全部裝入袋中,用直徑3-4cm的木棒在袋中央打孔,封口同上。裝袋接種是塑料袋栽培平菇的關鍵環節,也是此法栽培最費工的一道工序,生產中往往求快而忽視質量,造成失敗者屢見不鮮,應引以為戒。
(六)培養
培養可在室內和室外進行。早春、晚秋、冬季可大堆堆積,兩行或三行并一行,高度10-15層,行間留30-40cm走道。其他季節,單行堆放,高度3-5層為宜。室內或棚內溫度以22-25℃為宜,料溫不能超過28℃。
(七)翻堆
接種后5-8天,當菌絲萌發定植,向料內伸展時,應進行一次翻堆。翻堆是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如何進行翻堆呢?
(1)將上面的栽培袋移到下面,下面的移到中間,中間的移到上面。
(2)栽培袋兩頭要對調。
(3)每袋上下要對調。
(八)菌絲體期生長的管理
菌絲體期管理的要點是控制溫度、濕度、光線,促進菌絲迅速生長。
1.控制菌絲生長溫度料溫控制在25℃以下,不能長時間超過28℃,最高不超過30℃。一旦發現溫度升高,應及時通風、翻堆。室溫最好控制在15-20℃。一般20~30天菌絲即可長滿培養料。
2.濕度菌絲生長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
3.定期檢查雜菌正常情況下,每5-8天翻堆一次,若料溫過高,可隨時翻堆調節溫度。翻堆時,若發現綠、黃、紅、黑等顏色,說明已污染了雜菌。如果雜菌很小時(黃豆粒~蠶豆粒大小),可用注射器吸取氫氧化鈉水溶液(pH值10以上)或0.2%多菌靈注射至患處。與好袋分開培養,檢查治療效果。如果不可救藥時,應深埋或燒掉,絕不可亂扔亂放。
4.定時通風每天通風一次,每次2-3h。
5.光線 光線不宜過強,最好是黑暗培養。
(九)出菇管理
當菌絲長滿后,經過7天左右,即可形成子實體原基,即由菌絲體生長階段轉入子實體階段。該時期管理的好壞,決定著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
1.解口排放菌絲長滿5天左右,即可解口,把口部的塑料紙去掉(或卷起來),使口部菌絲完全暴露在空氣中,以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解口的柱體,重新排放于適合出菇的場地,進行出菇管理。堆宜單行排列,兩頭出菇,行間留1.2m的人行道,堆高1~1.3m為宜。
2.溫度管理 溫度應控制在20-28℃,但因品種不同而各有差異。如不同的溫型有不同的生長溫度。高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4-28℃。中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0~24℃低溫型:最適生長溫度20℃以下。
3.空氣平菇對氧氣的需求量很大,應適時進行通風換氣,以排除二氧化碳,增加供氧量。
4.光線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強度60Lux左右為宜,能促進子實體分化。
5.水分一經解口,就必須保濕,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95%,主要向空中、地面噴水,以保持濕度。
(十)采收
在適宜條件下,由子實體原基長成子實體6-10天時間,見圖2-2,菌蓋邊緣尚未展開,孢子未彈射時,適時采收。
采收方法:兩手捧住子實體擰下,不可拔取,以免損傷幼菇和菌絲,采收完第一茬后,停水2-3天,然后進行常規管理,過一段時間,可采第二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