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 楊國良
深槽式生產是單區制,1980年起源于英國。單位面積投料量達400kg/㎡,是架床投料量(100㎏/㎡) 的4倍!英國兩個蘑菇工廠Minskip和Lee Valley采用深槽生產,蘑菇單位面積產量平均57.8㎏/㎡(14.5㎏菇/100㎏堆肥)。
Minskip蘑菇工廠完全采用深槽式生產。該工廠較小,有44個菇槽,年產蘑菇213t。菇棚采用絕熱聚乙烯薄膜結構,每棚面積19.8m×8.84m=175㎡,容納3個生產槽,每槽面積28㎡,3槽面積84㎡,44槽總面積1232㎡。空調設備安置在棚的一端,具有足夠的空氣交換能力。
生產周期是15~16個星期,每個菇房一年生產3個周期。一個生產周期可劃分成混料裝槽、前發酵與后發酵、播種發菌、覆土、出菇(8~9周)五個階段:
(一)混料裝槽 將豬廄肥與含草量很高的馬廄糞以2:1的比例混合,然后1t料加50kg石膏,含水量75%左右。用裝料機把料裝進一個木框里,木框擱于托板上,托板將來就是槽底。槽底墊有約15cm高的氣隙,氣隙經輸氣管道與風機相通,能通過培養料向上吹風。
每個槽裝入大約11t培養料(392㎏/㎡),料厚度0.8m。在裝料期間,把傳感電極安放到培養料中,并把它聯接到菇棚一端機房內的遙控記錄儀上。混料裝槽需要4~5天。
(二)前、后發酵 這個階段需10~12天。裝槽結束后用鼓風機鼓風,始終保持空氣自下向上穿過培養料。在此期間主要是進行空氣循環而較少輸入新鮮空氣,料溫達到60℃維持24~36小時。然后降溫維持45~49℃約6~7天,必要時可輸入新鮮空氣,決不能讓培養料恢復高溫。待培養料冷卻到25℃時即可播種。
(三)播種發菌 該過程需要12~14天。播種是把菌種埋入30cm深的培養料內,而更多的菌種是混入培養料表層。播種量大約為料重的0.3%。播種后料溫控制在20~26℃。播種后一直借助鼓風機使空氣自上向下穿過培養料。
(四)覆土催菇 此過程為19~21天,覆土厚5cm。初期的菇房氣溫維持在20~22℃,菌絲上土后通風降溫,氣溫在16~18℃,菇房內空氣的CO2含量不能超過0.06%。
(五)出菇管理 深槽生產出菇期比常規生產要長,為8~9個星期。每星期出一潮菇約10㎏/㎡,出菇5個星期后仍有明顯的菇潮。
(六)有關實驗 Nielsen等設計深箱生產時,研究了堆肥養分通過蘑菇菌絲向子實體輸送的過程。在深30~180cm的發菌箱底部放置放射性磷(P32),并測試收獲子實體的放射性強度。深箱中蘑菇子實體吸收的總P32量一直低于淺箱中的蘑菇。由此可見,蘑菇菌絲對覆土層附近培養料的利用比對下層培養料的要高。
為了確定槽式生產養分輸送距離與產菇量較低(按用料量計產量低于常規生產)之間是否有直接關系,在采菇期間于料槽不同深度取培養料,轉入小容器繼續出菇,以比較培養料隨深度而變化的殘余產菇能力。
1.試驗方法 在1m寬、1.2m深、7.5m長的長方形深槽內進行試驗。槽的下方墊有約15cm高的氣隙,氣隙經輸氣管道與52.2千瓦風扇(2820轉/分鐘)相通,風扇能通過培養料向上吹風。
培養料成分是麥稈、雞糞、Sporavite(一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商品增產劑)和石膏,經一次、二次發酵后按濕重0.5%的比例接入麥粒菌種,裝入培養槽內,密度為328~505㎏/m3。
在發菌期和結菇期,用不銹鋼電阻溫度表和數字顯示板檢測槽內幾處培養料的溫度。發菌開始幾天產生的熱量極微,稍微轉動風扇就可。在所有批次試驗中,發菌6~10天間料溫顯著增高,用定時開關操縱風扇向堆肥吹風。料槽每隔6小時換氣一次,就足以將料溫維持在28℃左右。發菌2周后在料表面覆蓋3cm厚的泥炭和白堊粉混合物(v/v=l:1)。一般在覆土后16~18天出菇。記載4~6周采菇期的產量,頭4潮菇產量較高。
為比較深槽生產法與常規生產法的產量,在2、3、8三批次試驗中,同時將培養料裝入0.9m長×0.6m寬×0.15m深的普通淺箱,與槽栽法同時發菌、采菇。
采收第二、第四潮菇后,拆下槽端板,將料層分成五層(上、中上、中、中下和底層),每層約厚20cm,生產期間培養料適當收縮。從各層培養料的中心取料樣350克,裝8只塑料缽,覆蓋泥炭/白堊粉混合物,置于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出菇管理,采菇4個星期,以確定培養料殘余產菇能力。取樣時測定料樣含水量。
2.結果分析 深槽生產投料量與產菇量的相關性參見表7。
批號 投料量 含水 采菇 產 菇 量
(㎏/m3) (%) (天) ㎏/㎡ ㎏/t料
1 388 70.9 44 31.7 81.7
2 377 68.3 28 25.9 68.3(239)
3 505 72.4 24 32.3 63.8(230)
4 412 69.7 29 32.0 72.3
5 328 68.0 36 26.6 81.1
6 348 68.1 29 30.9 88.7
7 377 73.7 35 27.9 86.5
8 366 71.3 43 27.2 85.3(241)
注:表中括號內數據為常規箱栽的產量
第2、3、8三批試驗表明,槽式生產單位面積投料重的產菇量約低于常規箱栽、床裁系統70%。
在三次確定培養料殘余產菇能力的試驗中,發現槽的下層培養料的產菇能力明顯高于上層培養料,產菇量隨取樣深度而增加;但在個別批次中,采收4潮菇后的底層料樣產菇量比中下層的要少些,這可能與槽板下通氣管道送入空氣直吹培養料而形成6~8cm厚的干料層有關。從5層料樣中心分別取樣分析含水量,結果表明覆土層附近的培養料要比下面的料層干些。
最上層培養料的殘余產菇能力低于下面幾層,表明最上層培養料的養分消耗比槽底層要快,這與Nielson的早期試驗結果相符。
生產容器的大小和形狀都會明顯地影響單位料重的產菇量。在實驗室條件下,用小塑料缽出菇比在商品化生產的淺箱中出菇更有效。因此,在第6、7批試驗中,采收第二潮和第四潮菇后的料樣同樣得到高產。
常規箱栽、床裁系統的產菇期可持續6周左右,即可采收4~5潮菇。深槽生產的意義在于不增加生產空間,僅增加投料量就可提高一定空間的產菇量。但是實踐表明,在同樣長的采菇時間內,深槽生產單位面積投料重的產菇量僅為常規生產產量的28~35%。因而,槽栽法要獲得常規箱栽法那樣的高產率,必需采收7~8潮菇甚至10潮菇。這雖然能做到,但問題是覆土層積聚的蘑菇殘根太多而影響出菇,出菇延續時間過長也易發生病蟲害,因而深槽生產應用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