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槽(Bunkers)是一種開放式的發酵設施,其供風構造與發酵隧道相似,三面有圍墻攏住堆料(圖10),一面敞開便于進出堆料,上有防雨棚。發酵槽長25~45m,寬5~8.5m,風壓5000~7000Pa,供風量15~20m3/h.t堆料。發酵槽采用間歇式通氣方式,間歇時間根據料溫上升需要調整。發酵槽受氣候影響小,便于監測氧氣流量及調控堆料溫度(圖11)。因此,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新建的料場幾乎普遍采用發酵槽進行前發酵。
與露天料場堆料翻堆方式不同,發酵槽通過倒倉達到翻堆目的,為保障堆料密度均勻,發酵效果好,最好采用拋料機。操作時用裝載機將發酵槽中的堆料移出,通過拋料機裝入另一條發酵槽,達到翻堆的目的。
采用發酵槽進行一次發酵一般為9天(可根據所用原材料的不同適當調整發酵天數),期間倒倉2次:料溫達到80℃維持1天倒倉;料溫再達到80℃維持3天倒倉;料溫最后達到80℃維持1天轉入發酵隧道,溫度變化曲線見圖12。
堆料一次發酵達到80℃并維持數天后,料中絕大多數微生物不能生存。此外,高溫促進堆料物質發生焦糖化反應而產生黑褐色的高碳化合物,這種物質是利于蘑菇菌絲吸收的營養源,但不適合其它雜菌。由此,使得蘑菇堆料具有了生物選擇性。
與初始料堆體積相比較,一次發酵結束時堆料體積約收縮40%(干物質減少30%),這意味著發酵槽的容積要按此比例大于所對應的二次發酵隧道。
一次發酵合格的堆料應具備如下理化指標:
①草料呈暗褐色,可見放線菌白斑;
②草料有彈性,拉斷時有一點阻力;
③含水量73%,用手緊握料時指縫有少量水;
④pH8左右,0.2~0.4,能聞到較強氨氣味;
⑤含氮量1.5~1.8%。

圖10 發酵槽是開放的發酵設施

圖11 監測氧氣流量及料溫(Peter,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