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注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標準化主要是注重產前、產中標準,那么注重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則主要注重產后標準。目前,發達國家無論在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上,還是所采取的措施上都是非常嚴格的。
完備農業質量標準保障體系
發達國家除履行ISO9001、《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等有關農產品質量國際標準以外,其各國政府還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根據本國實際頒布一系列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的法規和政策,如歐盟統一標準(HACCP)、國家標準(BRC)和美國的水產品和禽肉生產加工操作規程等,以保證其農產品的加工生產達到安全與符合質量標準。
建立一個強大的執法體系
發達國家制定的一系列農業標準化法規與政策,在實際執行中采取了嚴格的具體執法措施:一是對不達標農產品采取嚴厲的懲罰手段。例如,歐盟國家多年以前就制定法規禁止抗生素殘留超標牛奶上市(其標準為青霉素類藥物殘留的限量為千萬分之十),牛奶在上市前必須經過檢測,如發現有抗生素的牛奶,該牛奶場不但要停產和要求追回產品進行銷毀,而且要處以罰金;日本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前都要按照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分級,對等外級的農產品是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的,而只能作為加工原料;美國對農產品的質量監督執法則把重點放在對污染、疾病、加工、殘留、守法和經濟欺騙6個危險領域進行“關鍵控制”。二是實行農產品質量識別標志制度。法國是歐盟國家中實行農產品質量識別標志制度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它對于優質產品,使用優質標簽;對于載入生產加工技術條例標準的特色產品,使用認定其符合條例的標準合格證書。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入市場前也實施識別標志制度。
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
國際貿易游戲規則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技術標準,推控制了技術標準,誰就掌握了進入市場的主動權。針對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速度日益加快的趨勢,發達國家制定了越來越嚴格的農業標準,借以抵制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進入其市場。這些農業“技術壁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
為了抵御發展中國家的茶葉、蜂蜜等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歐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農藥從舊標準的29種增加到了新標準的62種,茶葉農藥標準最少含量比原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歐盟要求進口國家的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過0.1個PPB,也就是說 10萬噸蜂蜜里不能有1克氯霉素含量。制定嚴格的質量認證和檢測程序
發達國家為了限制發展中國家農產品沖擊其國內市場,往往會建立一套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程序。如美國目前已建立了近60種認證體系,尤其在實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對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企業都必須獲得HACCP的資格認證;歐盟、日本等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
制定了嚴格的標簽和包裝標準
歐、美、日等國家都有嚴格的標簽法規,對標簽不符臺規定的產品,不允許進口。歐、美、日等國在包裝上也有嚴格的規定。如歐盟1999年對所有來自中國的貨物木質包裝實行新檢驗標準,要求木質包裝不得帶有樹皮,不得有直徑大于3毫米的蟲蛀眼,木材必須熱處理,使含水量低于20%。
環保標準不斷升級
由于目前世界各國對全球環境的日益關注,發達國家制定了大量的環保標準。如歐盟目前已啟動了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它規定凡是達不到該系統標準的農產品不允許進口;而美國則規定,凡進口到美國的魚類及制品,必須貼上有美方證明的來自無污染水域的標簽。
曾建民
摘自農民日報